编辑: GXB156399820 | 2019-11-22 |
为了尽快改变旧面貌,国家 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年――1957 年) ,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 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 成的工业建设.为了适应大中建设项目的需要,北京市确定了大型砖厂建设项 目,并成立了由江明波任组长的项目筹备小组.为了确定厂址,1952 年底,江 明波带领着筹备小组的同志,跑遍了京郊的许多地方,最后发现京广铁路窦店 火车站东侧的一片开阔地的土壤,用手一抓捏,既不松散,也不粘手,非常适 合生产砖瓦,就这样把厂址定了下来.叫什么厂名呢?经过一番讨论,一致认 为,这里的窦店是具有千余年悠久历史的驰名古镇,又紧邻京广铁路,这个厂 就叫"窦店砖瓦厂"吧.当时国家投资
500 万元,一个国有大型建材企业问世了, 江明波担任了第一任厂长(1965 年调北京市建材局任副局长) . 建厂初期的困难一个挨着一个,超乎想象.原材料奇缺,技术力量薄弱, 生活物资匮乏等等.但是在党的号召下,
3000 多名过去受苦受难,刚刚得到 解放的农民工人,不叫苦,不喊累,采土用铁锹,运土靠肩挑,愣是在这
3451 亩原来只有蒿草、荆棘的荒地上建起了一座有
54 个门的轮窑.1953 年11 月, 建厂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多家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 《北京日报》第一版作了专 题报道: "我国最大的砖瓦厂――窦店砖瓦厂建厂工程基本完成, 第一批烧出的砖 瓦已运到石景山钢铁厂. "在表彰会上,市领导说: "你们的建设能力和施工速度, 使当时在北京的苏联专家都感到意外" . 在此之后,窦店砖瓦厂生产的砖、瓦,日夜不停,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各 个工程工地.然而,作为北京的城市建设,需要量太大了.即使后来在北京的 东郊、西郊、北郊又相继建起了
七、八座砖瓦厂,缺口仍然很大,远远满足不 了北京的城市建设需要.怎么办?这个厂的工人、干部,尤其是技术骨干,他 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开动脑筋,大搞技术革新,向技术要质量,向革新要 产量.机械工程师曹树森
1954 年一入厂就拜工人为师,刻苦钻研,勇于实践, 多项重大技术革新,他都是领导者和技术设计者之一.彭国章的"远提哈风,近 打窑门,刹火烧窑法" ;
郭长波的"燕别翅、戳腿码窑法" ;
杜宝善的"上下倒,里外 翻花架法"等一系列先进生产经验应运而生,产量跳着,蹦着,屡屡上升.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有三项重大新工艺,新技术研究成果,在全国同行业中产生了 深远影响. 第一项是:经过多次实验和技术探索,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 新型悬浮焙烧膨胀珍珠岩竖炉诞生(传统的皆为卧式) .在我国工业史上是第一 个采用悬浮焙烧竖炉进行生产的,它为我国隔热保温材料填补了一项空白.中 央电台、中央电视台、 《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都进行了详细报道. 第二项是:全国第一台自动码坯机在这个厂问世.自动化生产代替了笨重 的体力劳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消息一经传开,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同行 到厂索取自动码坯机的图纸. 好几个国家的专家也来到这个厂参观. "西德的一位 砖瓦专家,来到码坯机前,久久地不愿离去,他被这台自动码坯机深深地吸引 住了. " 第三项是:我国第一组具有国际水平的多孔道一次焙烧小断面隧道窑在这 个厂诞生. 当时作为砖瓦生产的轮窑实际上已经够先进的了, 但生产工艺复杂, 从摔坯到出砖,要倒五次手、劳动强度大,工艺流程时间长,而这个小断面隧 道窑完全是新工艺、新理念.只要码坯机把砖坯码在轨道车上,坯子在隧道窑 里"旅行"一趟,就变成质量响当当的砖了.这项新工艺的采用,大大减轻了工人 的劳动强度,产量比原来旧工艺提高了 18.8 倍, "产品质量一级品率达到了 95% 以上" ,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经营新理念,让这个 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该厂就成为了全国同行业的红旗单 位和学习标兵,锦旗、奖状挂满了会议室.原设计年产砖
12120 万块,到1983 年,年产砖达到
35370 万块,是原设计年产量的 2.9 倍.建厂
30 多年共生产砖
565160 万块,若竖向排列,可绕地球 33.8 圈. 该厂生产的砖及其他保温制品,每天都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市各个工地, 环视整个北京城,从著名的十大建筑到巨大的地铁工程,从庄严肃穆的毛主席 纪念堂到各个高档宾馆饭店,都有窦店砖瓦厂生产的建筑材料在内蒙古和湖北 省的航空航天系统的国防重要建筑工程工地都明确标有"窦店砖瓦厂"生产的砖. 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厂生产的砖还曾多次远销日本、韩国、越南、美国等国家.
1997 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了保护耕地,该厂停产关闭. 龚荣:原北京市窦店砖瓦厂党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