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 2019-12-05 |
6路公交, 满座.刚上车, 我的目光 就被人缝中一个绿衣女孩所吸引, 她身形瘦 小, 约摸十三四岁, 左手紧紧抓住拉环, 腾出 右手拿本书看了起来.沿线部分路面正在翻 修改造, 公交车像一个醉汉.女孩的身子随着 车子左摇右晃, 目光却始终没离开书本. 下车后, 女孩那道绿色身影还久久浮现 在我脑海, 犹如酷夏的一片绿荫, 撒下一袭 清凉.不禁忆起儿时念书的日子.每逢学 期开学, 我总渴盼着发新书.只要老师一声 令下: 同学们, 搬书去. 我就冲出教室, 一 手提起一沓书, 小跑起来, 力气似乎比任何 时候都大.一群稚气十足的孩子, 半溜烟功 夫就将新书摆满讲台. 书发下来, 没抢先看五颜六色的插图和 引人入胜的内容, 而是迅速落座, 翻开书, 凑 近鼻子, 闭眼, 轻闻.书香入鼻, 似花香, 如 茶香……这沁心的香, 连同满教室哗啦啦的 翻书声, 激活了我的灵感, 不由自主地将书 中未知的内容联想成很多奇妙画面.新书 拿回家, 立马包上旧报纸做成的书皮, 即使 就着昏暗的油灯、 甚至檐前的月光, 也要看 看, 摸摸.因买不起课外学习资料, 只能从 县城一个伯伯家借来几本, 视为珍宝, 不忍 心在书上划一条线、 折一道痕.学期没完, 便将资料中每道题都在草稿本上认真做了 一遍.真可谓 书非借不能读也 . 放牛也被当作读书的好机会.趁着明 媚春光, 只要发声喊, 就能邀上三五个小伙 伴.一人一头牛、 一本书, 山坡上、 山窝里、 小溪旁、 水凼边, 都是好去处.放下牛绳, 任 牛群踱着方步, 不紧不慢地啃嚼着春天, 丝 茅窄长、 青蒿鲜嫩、 扒地草贴地跑、 革命草见 水长……皆为牛儿的美食.我们挑个阴凉 处, 席地而坐, 拿出各色各样的书, 头挨着 头, 正式切入看书时间.小人书、 故事书、 手 抄书, 在小手间传递、 循环.看啊看, 从日出东 山, 直到日上三竿, 竟毫无察觉.书香、 花香、 叶香, 融合为一种醇厚香味, 随着绿叶沙沙、 溪水 淙淙, 惹得山雀啾啾、 初蝉吱吱, 在群山间弥漫、 升腾, 心都醉了.看完书, 还不过瘾, 就用小石 子、 树枝在地上随心涂鸦.有些伢胆子大, 让 肚子滚圆的牛驮着自己, 边看书, 边赶回家. 老家与学校为邻.往往天刚蒙蒙亮, 后 山的琅琅书声就把我唤醒.虽被惊了美梦, 却也不恼.有时还刻意去细听慢品, 男声纯 正, 似朝阳喷薄欲出, 似山泉汇流而下;
女声 柔美, 如落花飘向水面, 如清风拂过琴弦. 上小学后, 我也渐渐爱上了我家的后山. 后来, 我成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早读 课上, 常常带孩子们到校园旁边的大草坪读 书.有时看得见月影, 淡淡的;
有时看得见启 明星, 亮亮的;
有时沐浴着红红朝阳, 暖暖的. 草软绵绵, 风轻悄悄.孩子们读得很忘我, 书 声此起彼伏, 拂过草地, 擦过树尖, 穿过山窝, 仿 佛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在舞动, 只有时间已凝 固.此情此景, 恰如一幅天人合一的水墨画. 看着孩子们围坐草地晨读的样子, 似乎又找回 了久远的青春年华, 心扉充满青草的甜香. 感谢书香陪伴多年.几年前别教从政, 也会找点空闲, 徜徉书海, 咀嚼大千世界, 自 有无穷乐趣. 香城, 小区深处, 独坐窗前, 捧书读之, 缕缕书香中, 世俗的烦恼和纷争瞬间抛诸脑 后.春日晨读, 读出淡淡诗意.夏天夜读, 读 出满满激情.秋季午读, 有沉甸甸的获得感. 冬日, 煮一壶茶, 挑一本书, 围炉慢读, 更能领会 书的厚度和深度, 更易品出个中真谛. 五月的香城, 草长莺飞, 烟雨迷蒙.这 个季节, 去探访享有香城 绿心 之誉的十六 潭, 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十六潭, 其实是由十六汪清澈的天然潭 池组成的秀美公园.十六个大大小小的潭 池隐没在数十条山林花径之中, 春花竞开, 杨 柳依依, 水映着树, 树傍着潭, 鸟栖芦苇, 蛙鸣于 塘, 一旦步入其中, 一个潭一个潭的看过去, 相 同的秀丽却各具不同, 不知不觉便让人沉醉 其中, 流连忘返. 从题有 十六潭公园 大字的巨石前出 发, 寻找十六个潭里头最大的潭.人们会告 诉你一定要到船码头, 一个游艇密集的地 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水波轻漾、 叠翠环绿 的碧湖, 湖中涟漪点点, 水草迢迢, 白云映底, 潭就隐在其中.这个最大的潭, 有时是三两游 人划船赏景游乐, 有时是一群钓友自发举办的 热闹比赛, 有时仅仅是游者伫足静心的观赏. 远远望去, 船在潭中, 人在船上, 岸上观景的和 船上被观景的都享受着自然纯粹的山水之 乐.不高的山峦上桂树成林, 竹枝摇弋, 迎春 花开, 蜂蝶翻飞, 可谓风光旖旎、 一派悠然. 以这个大潭为中心, 四周又密布了大小 不
一、 形态各异的清潭.虽然它们都没有名 字, 但是从设计者的匠心里, 游人自可以认 出心中的潭.那入口处植着满满荷花的, 便 是大家默认的莲花潭.那潭并不大, 因为新 植的缘故, 潭里的荷叶是一种鲜鲜嫩嫩的 绿, 圆圆的荷叶在风中伫立, 荷花还未开放, 只有在夏季来临时才能领略到荷花的风姿 了.除了荷, 潭里还种了些芦苇、 菱角和水 葫芦, 为这口潭镶上深深浅浅的绿边.那在 潭四周种了一圈儿桃树的, 是人们心中的桃 花潭.春天里, 淡红、 艳红的桃花交错着沿 潭舒展, 细碎的花瓣洒落碧色的潭面, 倏地 滑进烟雨之中, 落入游人迷蒙的眼.还有沿 途种满丹桂入秋就香气四溢的叫香潭、 挨着 古朴文院的叫文潭、 紧连玫瑰园的是相思潭 ……也许这样的叫法并不贴切, 但至少为这些 如星子般美丽的潭增添了几分神秘和诗意. 为了方便游人小憩, 在两个较大潭的连 接地带, 设计者还精心建了一座别院.每当 夜幕降临, 别院便传来阵阵欢快的歌声.走 在潭中的桥上, 眼前的山环水绕和游人的淡 淡歌声交织一处, 更衬出山的幽远潭的沉 静.幽深清澈的潭池在夕阳的照耀下, 闪烁 着微黄的光芒.漫步桥上, 遥望群山葱郁, 近看水色朦胧, 是曲水流觞还是廊桥拾梦, 一切尽在你眼前这幅唯美的水墨丹青里. 三秋踏月追桂子, 一夜寻香过廊桥 , 在九孔廊桥潭边的凉亭上静坐, 听虫鸣鸟 啼、 蛙颂清风, 看竹影婆娑、 桃红李白, 便更 能领略一番十六潭的神韵和风采.眼前这 一潭接一潭的清波, 无论是荷塘清趣还是丹 桂花雨、 潭上泛波或野鸭戏水, 莫不让人为 之陶醉. 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六潭.先生好 饮乎?此处有桂花酒. 这香城美丽的十六 潭啊, 你在早春踏歌的节奏中拥抱热爱你的 人们, 为人们送上亲切、 温暖的问候. 十六潭, 你早廖朝晖 (温泉) 相伴与书香 姜以钢 (温泉) 副刊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责编: 刘玉关 美编: 刘玉关
13 花海泉潮 我家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把锈迹 斑斑的火钳.别看是一把老旧普通 的火钳, 却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据母亲说, 这把火钳来得可不容 易, 那是
1938 年我爷爷从本族的一 位叫王云祥的老先生手中购买的. 王老先生是本地有名的大儒, 德高望 重, 家教、 家风甚严.当时乡邻教育 儿女, 常以王老先生为楷模.朴实 厚道的爷爷希望自己的儿孙将来能 够有出息, 便省吃俭用, 竟花一块银 元把王老先生用过的那把火钳买 来.要知道, 那时一块银元可换几百 斤大米. 那把火钳, 约一尺半长, 又粗又 重, 二三岁的小孩一般是拿不动的. 听父亲说, 他小时候如果犯了错误, 爷爷就会郑重其事地把那把火钳拿 出来, 一边言语训诫, 一边以火钳来 施以小小的惩戒.父亲说, 这把火钳 还真很神奇, 它让人长记性, 同样的 错误绝不犯第二次;
它也让人明事知 礼, 把非礼莫为的思想深深地印刻在 脑子里. 对这把火钳的敬畏, 不仅仅来源 于父亲的口述, 也来自于我们兄弟姊 妹几个的切身体会.记得我们小时 候, 父亲也会像爷爷那样, 拿出那把 火钳来教育我们.那个时候, 我们兄 弟姊妹哪个浪费粮食, 父亲就会用火 钳敲打他的脚指头;
哪个在长辈面前 翘二郎腿, 父亲就板着脸瞪着眼睛, 还冷不丁地拿出火钳来, 敲你的脚, 让你一辈子记得. 到父亲这代, 他不仅用这把火钳 教我们做人、 做事, 也用来教我们读 书识字.记得小时候, 冬天一家人围 坐在火炉旁烤火, 父亲常常把火炉的 柴灰抹平, 然后用火钳一笔一画地教 我们识字.父亲每次教完, 都要叨几 句, 他总说人穷点并不可怕, 最可怕 是一辈子没有文化.父亲字识得不 多, 但他懂的事却特广泛, 天文地理 是 无所不知 , 在十里八乡还有个很 雅的绰号 先生 (看风水) .父亲在 整个家族也是最威严的, 对人对事公 平合理, 谁家有个绊嘴, 族人内要是 谁有纠纷, 都请他主持公道. 受父亲影响, 我们兄弟姊妹几个 读书都很用功, 成绩也比较优秀.父 亲也克服困难, 尽最大的努力, 供我 们读书.我和哥哥相继通过读书走 出了大山. 如今, 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都事业 小有所成.哥哥从教几十年, 他酷爱 书画, 并出版了专著 《书画专辑》 .弟 弟则光荣入伍, 参加了老山战役, 荣 立三等功, 退役后自主创业.我呢, 也从一名普通教师, 成长为教育部门 机关干部. 我常常想, 我们兄弟姊妹能够走 到今天, 是背后有一双无形而又力量 无穷的大手在推动着, 这双手就是爷 爷传下来的铁火钳.这把火钳蕴含 着 勤俭节约、 知书达理 的家风家 训, 时刻警醒我们要勤俭节约, 热爱 学习, 知礼仪, 通情理, 敬长辈. 这把铁火钳在我家整整使用了 63年.2001年, 我回老家, 把这把铁 火钳带回, 珍藏在书柜里.我会经常 把这把火钳拿出来看看, 就像又一次 接受一位严师的教导.我也会和我 的孩子们讲这把铁火钳的故事, 因为 它不仅仅是一把普通的火钳, 而是我 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传家宝 . 一把铁火钳的 故事 王定成 (通山) 这个端午节, 我又收到了来自远方的文 友慧洁的短信问候: 老师, 祝你全家节日安 康吉祥!简短的十几个字像一阵风刮过这 个炎热的夏日, 给我带来一片清凉. 慧洁, 山东金乡县人.十年前, 她应邀 参加我们文联举办的创刊十周年采风笔 会.报到那天晚上, 她来得很晚, 下车打电 话我时, 已过了晚上十二点.火车站离宾馆 很远, 负责接待的同志都已休息, 作为刊物 的执行主编、 活动的总策划人, 我必须把她 安顿好. 匆匆赶到火车站, 我看见一个大眼睛、 短头发、 二十岁出头的女孩站在出站口昏暗 的灯光下, 她的身形显得有些单薄, 目光充 满了焦虑.问过姓名, 我帮她拿过拉杆箱, 说: 时间太晚了, 工作人员都休息了, 今晚 你就到我家休息, 明天再办报到手续吧? 她不好意思地说: 这么晚了打扰你家 人, 怕不好吧? 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