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 2019-08-28 |
525000 刊名: 炼油设计 英文刊名: PETROLEUM REFINERY ENGINEERING 年,卷(期): 2002,32(9) 引用次数: 3次 参考文献(12条) 1.
梁朝林 化工原理
2000 2.《化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 查看详情
1989 3.《化工设备设计全书》编辑委员会 除尘设备设计
1985 4.刘金红 旋风分离器的发展与理论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化工装备技术 1998(5) 5.袁惠新 查看详情 1999(2) 6.邓志安.袁敏 油水分离器中承受特殊力液滴运动分析[期刊论文]-石油化工设备 1997(2) 7.谢国佳 查看详情 1994(11) 8.梁朝林 查看详情 1997(3) 9.程丽华.梁朝林 改进型旋风分离器的新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1(3) 10.全国化工设备设计技术中心站机泵技术委员会 工业离心机选用手册
1999 11.梁朝林 查看详情 2000(1) 12.梁朝林 查看详情 2001(3)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钱付平 不同排尘结构及操作条件旋风分离器分离特性的研究
2006 旋风分离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气固分离设备,因其具有结构简单、高效、能承受高温高压等优点.在能源、化工、冶金、环保等许多领域有着广 泛的应用.旋风分离器比较成功的应用是PFBC(增压流化床燃烧)、IGCC(整体气化联合循环)、CFBC(循环流化床燃烧)以及:FCC(催化裂化)装置等. 在这些苛刻的运行条件下,旋风分离器是唯一一种可以商业应用的除尘和分离设备.然而,旋风分离器的主要缺点是对于粒径小于5μm的颗粒除尘 效率较低. 要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改进结构和优化尺寸,必须深入地研究旋风分离器内湍流流场分布规律以及气固两相分离特性. 本文利用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途径分析了小同结构及操作条件旋风分离器内强旋流场以及气固两相分离特性.试验研究包括气相流场和分离性能的 测试,即应用先进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测量不同排尘结构旋风分离器灰斗及直管内的气相流场:测试了不同排尘结构以及不同入口颗粒浓度下 旋风分离器的压力损失和分离效率.数值模拟时,气相场采用能反映各向异性湍流的雷诺应力输运模型(RSTM),各方程对流项采用具有二阶精度的 QUICK差分格式.对颗粒相的计算,针对不同的入口颗粒浓度,分别采用单、双向耦合的离散颗粒模型以及简化的欧拉模型一代数滑移混合模型 (ASMM).针对工作在高温高压以及高入口颗粒浓度条件下旋风分离器非常有限的试验数据,本文还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旋风分离 器分离性能进行了预测,并预测了PFBC、IGCC以及CFBC典型工作温度、压力以及入口颗粒浓度下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同时,论文还比较了数值 模拟结果和相关的试验数据,结果表明:
1、数值模拟结果和有关的经验和半经验公式以及试验数据比较,能获得更为满意的结果,从而也表 明,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来研究不同结构和操作条件下旋风分离器的分离特性是方便且可行的.
2、旋风分离器底部加直管及直管底部少量抽气 使得气流向下移动,增加颗粒有效分离空间,有效降低已分离颗粒的二次扬尘,改善分离效果.然而,当直管长度增至一定值后,分离效率却有下 降的趋势.说明,直管有一个最优长度,对于一定筒体直径的旋风分离器,其最优直管长度约为2D(D为简体直径).虽然直管太长反而不利于粉尘的 分离,但是,在直管底部抽取一定量的气体后,又能提高此时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抽气量为2时就能明显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值得注 意的是,和直管长度一样,抽气率也有一个最佳值,超过这个最佳值,分离效率增加不明显.本文中,旋风分离器的最佳抽气量约为2.
3、压力损失和分离效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且温度主要对粒径较小颗粒产生影响;
压力增加使得压力损失和分离效率提高.从这个意义上 看,温度增加而导致减小的分离效率会由于操作压力的提高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4、随入口颗粒浓度的增加,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相应提 高,尤其是小粒径颗粒,分离效率提高明显.但是,随着入口颗粒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分离效率增加并不明显.在本文试验的入口颗粒浓度范围内 ,旋风分离器的压降会随入口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5、利用简化的欧拉模型一代数滑移混合模型计算循环流化床旋风分离器不但可以节省 大量的计算时间,还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利用该模型来定性分析颗粒入口浓度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数值 模拟以及试验所得结果对进一步认识不同排尘结构以及操作条件下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机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发 现,对于常规旋风分离器,其锥体底部以及灰斗内仍具有较强的旋流,据此可以认为,常规旋风分离器内的涡旋反转点并非停留在锥体部分,如果 给其提供分离空间的话,气流仍会向下运动.正是从这一点米看,可以认为,常规旋风分离器的白然旋风长会人于其本体长度.本文利用数值模拟 技术,并基于响应曲面法对旋风分离器自然旋风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得到了一个有关自然旋风长的公式,该公式除了考虑入口面积、排气芯 管直径对自然旋风长的影响外,还考虑了入口风速、旋风分离器高度以及排气芯管的插入深度的影响,和相关文献试验结果比较后表明,和文献中 提出的公式相比,本文预测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旋风分离器结构尺寸以及运行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旋风分离器的结构设计.针对 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旋风分离器结构(除了简体和锥体外,还包括灰斗及底部直管),利用新的自然旋风长公式,并考虑了颗粒在边界层中的受力情况 ,基于经典的边界层分离理论,对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模型进行了修正.对于不同结构尺寸旋风分离器,比较了修正模型和其它经典模型,结果 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对不同旋风分离器结构尺寸都能获得较好的吻合程度.而不同的经验模型和不同结构的旋风分离器具有不同的吻合程度,从而 也表明本文对自然旋风长以及颗粒受力的修正是合理的. 2.学位论文 张颖 环氧丙烷系统旋风分离器的数值模拟和结构优化分析
2006 本文对某石化公司环氧丙烷系统管路和设备早期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对旋风分离器结构上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优化了旋风分离器的结构.首先,用RNGκ-ε模型模拟了Kim和Lee的旋风分离器,把分级分离效率的结果和Kim和Lee的实验数据作对比,验证RNGκ-ε模型模拟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的可行性.其次,模拟了环氧丙烷系统旋风分离器,分析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 ,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尺寸.最后,模拟了通用型旋风分离器,分析流场结构是否比环氧丙烷系统中旋风分离器流场结构更加有助 于颗粒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通用型旋风分离器结构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环氧丙烷系统中旋风分离器采用 分块混合网格,通用型旋风分离器采用分块结构化网格;
对通用型旋风分离器采用收缩进口、排气管偏心和排尘口加直管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 析. 3.学位论文 乔靖杰 催化裂化沉降器顶部旋风分离器排灰结构内抑制结焦的研究
2005 针对催化裂化(FCC)沉降器顶部旋风分离器排灰结构的结焦问题,为达到减少进入灰斗气量,减少气体在旋风分离器排灰结构内停留时间的目的 ,提出了两种利于抑制结焦的新灰斗结构.首先,采用五孔球探针测量基准结构及两种新排灰结构内的流场;
然后,采用气体示踪检测技术,测量 基准结构及两种新结构内气体停留时间分布;
最后采用加粉实验分析新结构的性能.主要获得的结论如下: 1.灰斗内流场与上部分离空间内 流场相比,速度分布变化不大.在灰斗内上部约100mm区域内,有明显的内循环气流存在,使气体停留时间大增,从而导致油气易于在排灰结构内结 焦. 2.灰斗采用第一种新开发的导流锥结构与基准结构相比,使灰斗上部最外侧的上行流消失,进而使灰斗内的内循环气量大大减少,由此 可减少排灰结构内结焦的可能性.采用第二种新开发的阻流挡板结构能在不影响上部空间流场的基础上有效的减少进入灰斗和料腿的气量,也可达 到防结焦的目的. 3.采用气体示踪检测技术测量表明,基准结构的排灰结构有一部分气体进入灰斗内作循环流动,这部分气体由于在排灰结 构内停留时间长而易导致结焦的发生.灰斗采用新开发的导流锥、阻流挡板两种结构可使气体在旋风分离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有所减小;
并有效地 减少气体在灰斗内的平均停留时间.由此可看出两种灰斗新结构都有利于防结焦. 4.从性能对比试验看出,两种灰斗新结构在减少气体停留 时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