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A003 | 2019-12-24 |
2 0
1 3 〕
1 0号 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 《厦门市实施 海纳百川 人才计划 打造 人才特区
2 0
1 3 -
2 0
2 0行动纲要》 及 配套政策文件的通知 各区 委、区政府,各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市直各部、 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大专院校,各有关企事业单位: 《 厦门市实施 海纳百川 人才计划打造 人才特区
2 0
1 3 -
2 0
2 0行动纲要》及配套政策文件已经市委常委会研 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
1 ― 实施 海纳百川 计划,是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 大举措,是打造厦门人才特区的重大人才工程.各级各部门 要认真学习掌握文件精神,切实抓好人才工作.各责任单位 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各司其责、分工协作,组织专门力 量,精心开展海内外宣传推介、人才评选引进、落地落户、 政策兑现等各项工作,尽快发挥政策效应.要紧扣我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总结研究,积极先行先试,不断创新和完善各项人才引 进及培养的政策和办法.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 头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项目管理模式推动各项计划实施, 对照目标、分解任务、统筹协调,定期督办考核,确保各项 计划任务的落实. 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 0
1 3 年2月1日―2―厦门市实施 海纳百川 人才计划 打造 人才特区
2 0
1 3 -2
0 2 0行动纲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更大力度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 才来厦门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 行动纲要 ( 以下简称 《 行动纲要》 ) .
一、出台 《 行动纲要》的战略意义 人才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经 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推动实施人才引进培养计 划,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提高人才资源 的开发利用水平,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借鉴改革开放 初期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积极建设人才特区,是构筑人才 发展战略高地、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的战略选择.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 0多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 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引领,持续推动人才强市战略,厦门已 成为中国十大海归创业热门城市和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 十大城市.国务院批准实施 《 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为新时期特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 ―
3 ― 力.站在新的起点上,厦门要突破发展的地域空间局限、资 源瓶颈制约等问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增创特区发 展新优势,关键在于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当前我市人 才发展还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 合理、人才创新力量不强等问题,特别是金融、航运、轨道 交通、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新兴行业领军人才缺乏,影响 了厦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实施 海纳百川 人 才计划,建设厦门人才特区,就是要以战略思维、开放视 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以重大项目、重点产 业、创新平台为载体,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深化人才体 制改革,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布局,构建与国内外发达地 区相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 展的人才体制机制.要通过实施人才计划和建设人才特区, 大量聚集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依 靠人才智力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支柱产业和新兴 产业发展,为厦门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强大的智力基础和人才 支撑.
二、总体构想和发展目标 ( 一)总体构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为契机,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以推进两 岸人才交流合作为特色,围绕厦门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 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人才发展特殊政策、特别机 ―
4 ― 制、特事特办,以更强的气魄、更大的力度、更宽的视野、 更灵活的政策,推动我市人才集聚度进一步增强,高端人才 数量显著增加,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升.坚持 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整体开发,政策配套.在继续推进引进高层次 人才 双百计划 的基础上,实施以 一个总纲、十二个人 才计划、七大支撑政策体系 为主要内容,覆盖面广、统分 结合、纵横配套、灵活开放的 海纳百川 新一轮人才创新 政策体系,实现各行业、各类型人才优势互补、高效集聚、 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产业集聚,高端引领.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服务产业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 脚点,围绕厦门市重点支持发展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 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建设项目需求制定人才政策,引进培 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用产业发展成果检验人才 工作成效,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重点引 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 层次人才和领军型创业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 用,以一批成长快、成效好、示范强的创新创业典型带动人 才层次的整体提升. 三是坚持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和政策创新,积极借鉴先进地区人才工作经验,探索广 ―
5 ― 揽贤才、推进创业的新途径、新模式.实施特殊的科研、创业、财税金融、人才管理与服务政策,重点突破人才竞争、 评价、流动、分配等制度瓶颈,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 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确立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加快 引才网络和区域性人才市场建设,推进人才资源有序流动和 高效配置,实现人才、科技、金融高效对接,形成政府引 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工作体系. 四是坚持统一规划,优化布局.按照综合配套改革方案 的总体要求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区域产业功能定位和 对台优势,引导各区 ( 园区)创新模式,形成具有信息、技术、人才服务平台优势的区域性人才聚集区.加快建设两岸 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 岸金融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等重大平台和软件园三期、 海沧生物医药港等创新创业基地,推动产业集群高端化,以 先进产业集群吸引高端人才集聚. ( 二)发展目标:到2
0 1 5年,初步建成产业融合度好、 创新能力强、人才贡献率大、环境开放度高、汇集各类人才 的海西人才创业港.到2
0 2 0年,基本建成高端人才集聚、 对台优势明显、科技创新活跃、人才效用彰显,服务跨岛发 展战略,辐射海西经济区的 人才特区 .
三、主要任务 ―
6 ― ( 一)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 根据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等 领域发展需要,制定 《 厦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实施办 法》 .着力引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紧缺的,有助于企业提 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占有率,以及有助于推进重点项目 建设的关键性技术、管理人才或人才团队.到2
0 2 0年,全 市共引进重点产业高层次紧缺人才2
0 0 0名. 紧缺人才引进主体为重点产业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编制《厦门市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 , 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 鼓励紧缺人才以聘用、柔性引进和创新创业团队等方式 受聘于用人单位,享受薪酬津贴、创新支持等资助奖励政 策,其中薪酬津贴最高可达4 5万元. 建立人才引进应急响应机制.对年产值2 0亿元以上重 点企业、重大项目关键性紧缺人才予以重点支持. ( 二)实施高层次紧缺型金融人才计划 以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促 进厦门金融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水平提高为主线,以优 化金融人才、推动两岸金融交流合作为着力点,制定 《 厦门 市高层次紧缺型金融人才计划实施办法》 .到2
0 2 0年,重点 引进我市金融业发展和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急需的 领军型、紧缺型金融人才4
8 0名,将厦门打造成海峡西岸经 ―
7 ― 济区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国际氛围的金融人才高地. 根据金融行业知识密集型和薪酬水平较高的特点,对引 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实施财税扶持、股权激励、培养服务等特 殊政策.对引进的领军型、重点紧缺型、紧缺型金融人才分 别给予一次性5 0万元、4 0万元和2 5万元安家补贴,并可 按照不超过工资总额1
5 %的比例缴存住房公积金. 注重金融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对引进的领军 型、紧缺型人才给予考试费用补贴、赴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 和专业培训机构任职或学习等方式,鼓励金融人才不断提升 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 ( 三)实施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人才计划 围绕东南国际航运中心规划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 《 厦门市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人才计划实施办法》 .以人才助推 航运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为载体,采取引 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航运人才建设平台.到2
0 2
0 年,聘请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顾问2 0名、专家3 0名,引进领 军型人才5 0名,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
0 0名、高层次专 业型人才3
0 0名,把厦门建设成为国际化航运高端人才的集 聚地. 对引进的国际、国内知名航运业领军人才,给予每人
5 0万元的补助,新引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型航运人才 每人给予一次性补助1 5万元.对在厦注册的航运仲裁机构 ―
8 ― 和加入东南国际航运仲裁院的国内外知名航运仲裁员给予奖 励和补贴. 组建航运中心顾问团、专家组等智库,聘请在国内外具 有影响力和较高专业水平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进行航运中心战略、方针、政策等顶层设计. 深化对台航运合作交流,每年选派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 人员到友好港口、合资港航企业、专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研 修、培训或挂职锻炼并给予相应补助. ( 四)实施海洋经济发展人才计划 为适应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制定 《 厦门市加 快海洋经济发展人才保障实施办法》 ,吸引优秀的海洋产业 人才来厦创业和发展,培养支撑海洋科技发展的复合型人 才,为建设海洋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到2
0 2 0年,引进 海洋产业领军人才1
0 0名、海洋产业优秀人才2
0 0名. 编制 《 厦门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人才保障目录》 ,重点 保障在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经营管理和文化创 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或个人,对 厦门市海洋产业 创新团队 、 厦门市海洋产业领军人才 分别给予一次性
1 0 0万元、
5 0万元补助,对团队的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
1 0 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
鼓励柔性引进来厦帮助企业或项目 完成关键性海洋高新技术课题的海洋高层次人才,并按所获 薪酬的2
0 %给予津贴. ―
9 ― 树立大海洋人才理念,以我市重大海洋专项、重点海洋 工程、海洋产业项目为依托,统筹各涉海部门人才队伍建 设,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海洋人才队伍. ( 五)实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计划 为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做强做大,建立健全较为完善 的软件人才服务体系,制定 《 厦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 计划实施办法》 ,引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高级人才、中级 人才和紧缺型人才. 重点鼓励引进高级人才,每人给予2 0万元安家补贴. 鼓励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培训,高级人才的培养给予 最高不超过1 0万元的培训费补贴.支持高层次人才培养基 地建设,并给予相应经费补助. 大力扶持重点项目人才引进,制定特殊政策,引导软件 相关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到软件重点项目工作.在软件园三 期项目前期运营阶段,对设立在园区内的软件企业新招员 工,视其层级给予每人最高3 . 6万元的安家补贴. ( 六)实施服务外包人才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推 动我市服务外包人才集聚,制定 《 厦门市服务外包人才计划 实施办法》 .到2
0 2 0年,引进服务外包领军型人才5 0名, 骨干型人才1
0 0 0名,实用型人才1 0万名. 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分别给予一 ―
0 1 ― 次性工作生活补助5 0万元、1 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实用型 服务外包人才给予连续3年每月4
0 0元住房补贴. 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鼓励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专业 培训机构在厦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业务,并视情给予最高 不超过5 0万元的补贴;
鼓励经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服务外 包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并给予经核定的培训费用4
0 %的 补助.骨干型人才参加境外培训,可获得单次不超过3万元 的培训支持;
实用型人才参加业务培训3个月以上,可获得 单次不超过2
5 0 0元的补助. ( 七)实施文化名家、文化产业人才引进计划 根据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提升我市文化软实 力的需要,制定 《 厦门市文化名家、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实施 办法》 ,培养引进一批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造诣高深、业务 精湛、成就突出、影响广泛,能够带动厦门市文化事业和产 业发展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到2
0 2 0年,计划培育和引进3
0 名文化名家、4 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1
3 0 0名文化事业急 需紧缺人才和1
4 0 0名文化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引进、培育支持政策重点向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产业经营、文化科技 和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文化名家、文化优才、文化产业领军人 才和创业创新英才方面倾斜. 对引进的文化名家给予每人1
0 0万元的补助,对文化名 ―
1 1 ― 家、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一次性5 0万元的安家补贴. 文化人才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重点项目、重大演出 的,分别按照1 :
1 、
1 :
0 . 5的比例给予补助. 鼓励支持柔性引进文化名家和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柔性 引进人才来我市服务期间,可由用人单位租赁鼓浪屿或其他 疗养场所等安排居住及开展工作,并提供5
0 %的专项经费 补助,同时给予人才最高1 5万元的薪酬津贴. ( 八)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培养计划 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省内竞争力的卫生高层次 人才,促进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制定 《 厦门 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 .到2
0 2 0年,计划引 进高层次卫生领军人才3
0 0名,培养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及其后备人选、高级管理人才3
0 0名. 发挥分配激励机制的杠杆作用,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在科研立项、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成果推广与奖励和服务 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引进的高层次卫生领军人才给 予最高4
0 0万元的一次性工作补助和5 0万元的安家补贴. 柔性引进的,最高给予每人每月5万元生活津贴.医学学术 与技术带头人在培养期内给予每人每年1 5万元专项培养经 费补助和1万元生活津贴. 加大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高级管理人 才培养人选的培养力度,与境内外知名大学附属医院和医学 ―
2 1 ― 中心合作建立技术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基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