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怪只怪这光太美 | 2019-08-31 |
1 9
3 1 年,宋美龄为了 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 和发展茶叶生产,在灵古 寺、 梅花山、 美龄宫一带种 植了
3 0 0余亩茶树,仿制 杭州龙井.
茶园后来在抗 战期间被毁坏.解放后, 中山陵园茶园恢复到百余亩, 历经几代茶人.陈盛峰 是第三代传人,如今也是 中山陵园茶厂的厂长.他 告诉记者,现在第一代的 雨花茶创始人,基本上找 不到了.第二代传人, 也已 经都是六七十岁的高龄. 今年
7 0多岁的黎志遐先生,正是雨花茶开山 鼻祖俞庸器先生的得意门 生之一.虽然已经退休多 年,但黎先生对那段历史 依然记忆犹新.1958年 春,江苏省委提出创制一 种名特茶以纪念革命先烈,特意成立了江苏省雨 花茶创制委员会,把全省 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环 境优美的中山陵园,在主 管山区经济的副省长韦永 义指挥下,俞庸器等老一 辈茶叶专家组成技术小组, 开始研制雨花茶. 当时专家们想了各种 方案. 有的建议把茶叶制成 大刀长矛形, 有的建议制成 镰刀斧头形, 以表明中国革 命的成功全靠工人农民;
还 有的建议制成花瓣形, 象征 革命先烈的精神如盛开的 鲜花.不过, 这些形状都太 难做.经过反复比较, 最终 决定把茶叶制成松针形, 象 征革命烈士忠贞不屈的精 神万古长青. 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
1 9
5 9年春天,终于制出样 品, 并定名为 "雨花茶" . , - . /
0 1
2 3456
1 9
6 3年,伍应珍进厂时, 才18岁. 现在
6 0多岁的 她依旧眼睛明亮,柔和的轮 廓依稀可以看出,年轻时一 定挺漂亮. 实在很难想象, 这 样秀气的女孩子当年是怎样 把一双手伸进那口
1 4 0度高 温的锅. "我们那时候能吃苦啊, 现在的年轻人想都想不出来." 伍应珍说, 手工炒茶工 艺非常复杂,每个步骤都有 严格要求, 杀青温度要高、 揉 捻力道要巧、最后还要整形 干燥.最难的就是杀青. 所谓杀青,就是要在高 温中让茶叶里的水分蒸发掉.虽然这个过程只有几分 钟, 在制茶中却是最关键的. 伍应珍说,杀青的温度要在
1 2 0度至
1 4 0度之间,那时 候烧的是木柴,温度不好控 制,高了,娇气的茶叶会焦 叶;
低了, 茶叶会出现红梗, 一股闷味不好闻.怎么判断 这个温度呢,用手直接去摸 铁锅, 老师傅一摸, 就知道是 多少度了. 测温度不过是轻轻一摸, 之后, 就是双手要在这滚 烫的铁锅里翻炒茶叶了, 不 断地抛起. 现在说起来, 伍师 傅一脸的风清云淡.当年学 的时候,一双细嫩的手被烫 得满是血泡, 一不留神, 手掌 就贴到锅底了.之后还要搓 茶,细细的茶叶条在血泡上 辗来辗去, 像刀割一般, 疼得 钻心. 因为太苦, 很多人炒几 年就做不下去了, 改了行. "所以我们的师傅手上 都有厚厚的老茧." 伍师傅 说, 就这样, 她硬是练出一双 高温不侵的 "铁砂掌" . 后来 在家里做饭,家里人摸着烫 得不得了的锅碗,她直接就 能端. "都没感觉了." 789':;
?@ 伍师傅和同事们代表中 山陵茶厂,曾经多次在全省 炒茶大赛"陆羽杯"夺得奖 杯, 不过, 在她的家里, 一个 也看不到."那都是集体荣 誉, 都保存在厂里呢." 每年 四月间, 新茶采摘下来, 厂里 首先要评比, 看谁炒得最好, 外形上看,要 "圆绿紧直 细" ,此外,还要开汤品香 气、 看茶汤够不够清澈. 伍师傅向记者演示了杀 青的动作,手腕翻动间看起 来竟然是柔软轻盈,毫无"杀气" . "就要练到这种程 度. 手在滚烫的锅里翻动, 却 不会碰到锅底.自然也就不 烫了." 她笑吟吟地说, 炒茶 很苦, 但一定要有个好心情. 火候掌握得好了,那种清香 散发出来,整个人不由自主 就愉悦起来. 她又演示了整形动作的 搓茶,也柔和圆润得像在打 太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和 伍师傅一起的炒茶师傅中, 竟然是女性居多, "大概是 因为女性心比较细,力道拿 捏比较到位吧." 伍师傅说,一锅茶炒出 来至少要花 1个多小时, 可 每锅放进去 1斤叶子,炒出 来只有二两五钱."每锅只 能出这么点, 多了, 就影响品 质了. 早上采茶, 下午炒制到 晚上, 最多一天炒个七八锅, 也就只有两斤." 也正因为 珍稀,如果稍有不慎,炒坏 了,那全厂上下都要心疼不 已.中山陵茶厂原先只有百 余亩,当时每年春季整个厂 炒出来的好茶也不过几十斤, 伍师傅还记得, 当时的价 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