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2013-03-15

而这里极力 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 ,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 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 )之 上将 ,三军则写作 大军 ,士卒呐喊是 大呼 .总之, 其所表 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 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 正相反对. (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 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 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 ,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 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 虏塞兵气连云屯 ,极言 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 强衬强的手法极妙. 战场白骨缠草根 ,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 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 剑河 、 沙口 这些地名有泛指意 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

写风曰 急 ,写雪片曰 阔 ,均突出了边地气 候之特征;

而 石冻马蹄脱 一语尤奇:石头本硬, 石冻 则更硬,竟能使 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 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 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 ,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 越发得意 ,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 (徐嘉瑞《岑参》)下一 层中说到 甘苦辛 ,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 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 亚相 . 誓将报主静边尘 ,虽只写 誓 ,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 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 谁不 见 ,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 ,则当看今朝. 今见功名胜古人 ,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 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 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 战场白骨缠草根 而一面是 今见功名胜古人 ,不免生出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 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则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 超人 的形象.读者从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所感到的正是如此.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 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 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 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 师西征》并无二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或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 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是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此诗与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 作. 作者资料 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 ),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 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 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 》一篇,墓铭两篇. 故事:墓中账单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