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ou—灰機 | 2013-10-25 |
1978 年12 月3日的 《人民日报》 上.据说后来那位摆官架子、 闹特殊化 的干部向组织上做了自我批评.我觉得 他真得感谢党报, 如果后来在反腐倡廉 斗争中他再没出现什么违法违纪问题, 那肯定是 《人民日报》 救了他、 帮了他. 外交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对我而言, 每一次外交危机处理, 都是一次严峻 的考验.我印象最深的, 是在担任驻美 大使的三年里, 处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 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这一事件.在这段 最艰难的日子里, 我每天几乎只睡一两 个小时, 除了与北京保持密切联系, 提出 策略建议, 还与美方交涉, 在美国媒体露 面发声, 揭露轰炸我使馆的暴行.下面 这些刊登在 《人民日报》 上的文字, 可以 说是当时紧张斗争的一个缩影: 美国广播公司 (ABC) 的 《本周》 是美 国最有影响的电视专题节目之一, 它的主 持人山姆・唐纳德是全美电视界有名的 铁嘴 .8 日上午, 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 应邀来到该节目直播室, 就中国驻南联盟 使馆被袭击事件接受现场采访.…… 唐纳德劈头就问: 你刚才在电视上 看到了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外面的情形, 你 能保证美国驻中国外交人员的安全吗? 神情严肃的李肇星当即反问: 你们 一直不断地谈论你们外交官的安全, 我很 奇怪, 你为什么不问问在贝尔格莱德被杀 害的中国外交官的情况?我不明白你们 的提问为什么不从中国外交官的被害开 始? 一向能言善辩的唐纳德顿时语塞. 这是《人 民日报》 驻美国记者马世琨、 张勇采写的报道 《中国大使舌战美国 铁嘴 》 的一个片段, 发表在
1999 年5月12 日的 《人民日报》 上.那些天, 我先后 多次接受美国主流媒体的采访, 既要应 对美国媒体刁钻的提问, 又要充分利用 这个机会, 传递中国人民的声音, 揭露以 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野蛮行径.后来 《人 民日报》 在5月18 日还发表这两位记者 的另一篇报道, 写我第三次接受美国全 国性电视台采访, 与美国电视界名嘴拉 塞特针锋相对的论战过程. 近些年, 我参加社会活动时, 仍不时 有 《人民日报》 记者采访我;
我也到人民 日报社和青年人分享 新闻无国界, 但记 者有祖国 在世界面前, 我微不足道;
和祖国加在一起,赢得了些许骄傲 等观点;
我还积极给报社投稿, 表达我对英雄 对故土对母校的情怀;
我也热心参加人 民日报社举办的公益活动……我对 《人 民日报》 投桃报李, 感情依旧, 在 《人民日 报》 七十岁生日之时, 我和 《人民日报》 的 缘分仍在持续着. (作者为外交部原部长) 与 《人民日报》 的不解之缘 李肇星 十九岁入伍, 父亲便阔别故土, 倥偬天 涯, 多地辗转, 却不改征程恋恋.一家人也 跟着他, 忽而南至深圳, 忽而北迁京城, 不 断大腾挪.每次搬家, 都要苦着母亲对家 用进行取舍.哪双鞋子可丢, 哪把凳子应 留, 哪套盘碟送人, 决定权都在母亲手里. 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 麻袋家书, 无论走到哪里, 父亲都带着它. 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父亲的数百封家书, 安静地, 温暖地, 躺在 家中某一个角落.它们褶皱, 斑驳, 浸渍, 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物般的家书, 皆为三方通信: 父 亲写给祖父母和祖父、 祖母分别写给父亲 的信.祖父是村里文化人, 写得一手好字, 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 身份证是手写的.当然, 祖父还给村里人 写春联, 写婚联, 这在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 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当父亲打起背包去 军营时, 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 在站台上 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 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自此, 多少年军 旅岁月, 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 儿子, 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 交往与交流方式.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 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父亲每一个星期给 家里写一封信, 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 出现.十本信纸, 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 悲欢, 一页页沾满路遥 《平凡的世界》 式的 湿漉气息.如今, 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 旧怀旧的里程, 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 稚嫩的文字, 翻来覆去, 不厌其烦.而且似 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 或 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 分享.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到这样的 高度: 它蕴含着 从哪里来, 到了哪里, 要往 哪里去 这样玄深的人生思考与实践, 也写 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 想.父亲听着, 微笑着, 不说话.很显然, 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 高度 . 祖父母用的 信纸 , 是如此特别―― 这些纸, 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 有香烟盒 包装纸, 有会计用的账本纸, 有小孩田字 格作业纸, 还有那个年代南杂店包食品用 的黄草纸……它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 寄 予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 享受着传 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 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也许是, 祖父的字, 横折竖钩, 点提撇 捺, 一丝不苟.也许是, 信中有太多的教 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 但透过 纸背, 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 眼前会 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 言笑不苟, 不容置疑.袁凯在 《京师得家 书》 中写道: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祖父却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 不要念家, 不要回家, 不 要太早成家, 在部队扎下根来, 改变命运, 建功军营. 不久前, 一档读信的综艺节目 《见字 如面》 在一片叫好声中大量圈粉.这些家 书, 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 抒发的就是中 国情感.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 就时常 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解读, 因为 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有一封信, 祖 母用的是香烟包装盒纸, 香烟品牌是 大 前门 .纸中有一大片污渍, 她的笔就躲 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 时间让这片污 渍不断浸染扩大, 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 隐约中, 只见到四个字: 我儿勿念.我推 断, 这文绉绉的四个字, 是祖母从祖父那 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 识字不 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 这是一种 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我合计过, 祖 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 大约都只有七八十 个朴素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诫父亲 要听党的话 , 要 相信组织 , 干工作不 要怕脏怕累 .所以, 我有时候必须哭着 读! 儿行千里母担忧 , 这七八十个朴素 的字, 字字牵肠挂肚, 句句有泪不弹, 时时 催人奋斗.有时候, 遇到不会写的字, 祖 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 虚心 就写 书心 , 牢记 写作 劳记 , 或者干脆 画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 只属于祖 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俗成地 赋予符号意义, 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 流.每每读到一个或者一连串符号, 我时 而酸楚, 时而感叹, 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 情愫.我最终也不得而知上面的文字.有几封信, 祖母写在黄草纸上.当年, 这 类黄草纸是南杂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 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 它们安静地蛰在信 封里, 我都不敢打开它, 害怕有一个地方 再次决堤.当时, 乡下人家里不会常有浆 糊, 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胶棒.有时候, 祖母写完信, 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 饭粒, 因为祖母, 因为岁月, 因为与字和纸 的缠绵, 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 甚 至有些神秘.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莫如杜牧.而之于我, 感谢岁月, 让我最终得以理解 父亲的行为方式, 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 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家书舒怀玉 来来来, 看看你哪些衣服要 淘汰. 饭碗一放, 老婆就把我往衣 橱跟前拽. 近几年, 每到换季时, 老婆总 要给衣橱减负, 为上季的衣物腾地 方.这不, 天气热了, 夏天来了, 秋 冬的衣服洗净晒透后要收纳起来, 而衣橱还被不少衣服占着. 老婆把我的衣服都摊在床上, 有上装, 有裤子, 有长的, 有短的, 有厚的, 有薄的, 一大堆. 这都什么时候买的呀? 看到 不少衣服很陌生, 我真想不起来还 买过这么些衣服,有的穿过一两回, 有的索性连包装还没拆开过. 还不都是你要装嫩, 要臭美, 不知不觉置下的呗. 老婆笑着调 侃我. 这件, 领子褪了色, 淘汰! 这件, 小了, 穿在身上像包粽 子, 淘汰! …… 老婆拿过一件, 我鉴别一下, 下个决断, 很快就有十来件归到淘 汰的一边. 这淘汰的衣服怎么处理呢?早 些年, 都送给乡下的亲戚, 很受欢 迎, 甚至给了这家没给那家, 还闹矛 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