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喜太狼911 2013-12-06

752 万吨,占TSP 排放总量的 30%.2005 年,TSP 排放总量为

2998 万吨, 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1530 万吨,占TSP 排放总量的 51%,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量为

979 万吨,占TSP 排放总量的 33%.从2000―2005 年,中国的 TSP、PM10 和PM2.5 的排放量增 长率分别是 3.4%、4.7%和5.4%. 环境监测数据表明,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环保重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 度呈下降趋势,这可以验证 PM10 的下降趋势.2012 年,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 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 92.0%,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 1.5%.可吸入颗粒物年均 浓度范围为 0.021―0.262 毫克/立方米,主要分布在 0.060―0.100 毫克/立方米.2012 年,环保 重点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为 0.083 毫克/立方米. 细颗粒物(PM2.5)仍呈增长态势.相关文献表明,燃煤尘、交通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尘、 工业过程粉尘、建筑扬尘是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 物、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生成的二次细颗粒物,在PM2.5 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占到 40%左右,在严重的雾霾天气条件下,其比重甚至可以达到 80%―90%.考虑到二次污染物反应的复杂 性,难以对二次污染物产生量进行估算.就一次污染物而言,当前中国处在基础建设的高峰期, 建筑、拆迁、道路施工及堆料、运输遗撒等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尘和道路扬尘,呈进一步加重态 势.根据相关研究,上述排放源均呈增长态势.雷宇估算了中国 1990―2005 年人为源大气颗粒 物排放量,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增加,PM2.5 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从1990 年的

928 万吨增加 到2005 年的

1197 万吨.张楚莹的预测表明,至少到

2020 年,细颗粒物(PM2.5)排放呈增长态 势.综合相关学者的估算,大致判断,到2020 年左右 PM2.5 直接排放量呈上升态势. 4.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呈增长态势,预计在

2020 年左右会达到峰值.挥发性有 机化合物是臭氧和二次有机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在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 色,同时,部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危害人体健康.以VOCs 为重要前体物的二次有机颗粒物可以 占到颗粒有机物的 50%―90%,对PM2.5 具有重要贡献. 中国目前没有 VOCs 的统计数据.相关文献表明,工业过程、机动车尾气、化石燃料、建筑 装修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排放源.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源清单研究 结果表明,包括众多工业活动和溶剂使用在内的工业源是 VOCs 的第一大污染源.对于中国挥发 性有机物的源排放,部分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Tonooka 曾估算 1994/1995 年中国的挥发性 有机物排放为

1390 万吨(不含生物质开放燃烧) .Streets 等估算

2000 年中国的 VOCs 人为源排 放量为

1740 万吨,主要来源为燃煤、生物质等居民燃烧以及交通排放.Klimont 等估算的

2000 年中国 VOCs 为1563.4 万吨,交通和固定燃烧源分别占 32%、33%.2010 年,中国 VOCs 排放量 大约为

2200 万吨左右. 从减排政策走势来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正逐步纳入环境监管范围,减排政策力度正不断加 强.2010 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 意见》 ,首次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一起列为重点控制的大气污染 防治重点污染物.2012 年10 月环保部公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 十二五 规划》中首次 提出了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目标,开展了重点行业治理,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体系 等措施.工信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