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865397499 | 2014-05-08 |
4 总则 4.1 目的 通过开展林地保护利用状况及其管理属性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 及时掌握林地利用现状及其消长 变化情况,保持林地调查数据和林地数据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林地保护管理和生态建设提 供支撑. 4.2 调查基本单位 林地变更调查以县级行政区为调查基本单位, 东北、 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以国有林业经营单位为调 查基本单位.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经济开发区等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否作为独立的调查单位,由省级 林业主管部门确定. 4.3 任务 4.3.1 林地变化情况记载 以林地数据库为基础,将造林、采伐、更新等森林经营活动、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毁林开垦等非森 林经营活动及自然灾害损害的范围及时划定边界,并记录有关信息,形成林地档案信息. 4.3.2 遥感监测 采集当年或最新遥感影像数据, 经加工处理制作正射遥感影像图, 通过对照前期林地数据库或前期 遥感影像,判读区划林地变化图斑,重点判读林地范围内新增的建设用地、耕地等图斑,形成以县级单 位为调查基本单位的遥感判读成果. 4.3.3 林地变更调查 调查年度内经审批和未经审批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毁林开垦、以及人工造林、森林采伐、人工更 新等森林经营引起的地类和森林、林地权属等变化情况.重点查清本年度林地范围内出现的建设用地、 耕地及新增林地情况. 4.3.4 数据库变更 县级单位以叠加了林地档案信息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图为基础, 辅以遥感判读结果和必要的现地核 实,经检查合格后,形成年度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 4.3.5 调查成果汇交 LY/T 2893―2017
3 以县级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形成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 编制县级林地变更调查说明和 统计表;
汇交县级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形成省级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编 制省级林地变更调查报告和统计表;
汇交省级林地现状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 形成全国林地现状数 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编制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报告. 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统一时点要求,上报年度林地变更调查成果. 4.4 调查内容 林地变更调查内容包括: 1) 行政区划界线、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等界线的变化情况. 2)林地转为非林地(如建设用地、耕地、设施农用地等)、非林地(如耕地、废弃矿山等)转为 林地的变化情况. 3) 林地地类、权属、森林类别、林种、工程类别、事权等级、林地保护等级、起源等变化情况. 4)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公益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家储备林基地等 林业工程批准的界线变化情况. 5) 自然灾害引起的林地利用状况变化情况. 6) 其他土地上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7) 国家林业局规定的其他内容.
5 技术标准与要求 5.1 地类划分 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划分为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林地划分执行《林地分类》,划分 为8个二级地类,13个三级地类.非林地划分为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等二级地类. 详见附录A. 林地变更调查时,林地地类记载到三级地类;
非林地地类记载到二级地类.采用标记的方法与《土 地利用现状分类》相衔接. 林地变更遥感判读图斑地类,原则上划分为有林地(代码110)、灌木林地(代码130)、无立木林 地(代码160)、其他林地(代码170)及非林地(代码200)等5类. 5.2 林地地类变化原因 林地地类变化原因划分为造林更新、封山育林、森林采伐、规划调整、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毁林开 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调查因素9个一级变化原因,17个二级变化原因.地类变化原因要求调查填 写到二级变化原因.详见附录A. 5.3 林地管理属性变化区划要求 林地管理属性变化区划要求,遵照以下原则: 1)不得随意改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以及重点生态工程、公益林、 林地保护等级等的范围和界线.上述范围和界线变化,应依据经批准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调整或修编, 公益林区划界定调整、自然保护区等范围调整的批文和批准结果进行变更. 2)各地开展二类调查等工作,原则上不得改变经批准实施的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空间规划和 林地 一张图 确定的林地界线,对于近期二类调查没有依据林地 一张图 进行的,在林地 一张图 LY/T 289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