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2014-07-08
江 周刊 XIANGJIANG WEEKLY 第137期 责任编辑 龚旭东 版式编辑 周鑫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11 熊英 7月的周末上午, 瓦蓝的天空悬着火球般的太阳, 云彩好似已被熔化, 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坐在空调下 全神贯注地看着CCTV的 朗读者 节目, 手机传来微 信消息的 叮咚 声, 一看, 是高中同学和平发来了 同学小林在案前奋笔疾书的相片, 我问: 有什么好 事啊? 和平说: 小林今天下午搬新居, 中午在我这里 吃饭, 正在挥毫撰写对联哩. 和平发来了小林冥思苦想出的对联. 年近六旬的 无房户小林, 能够搬入新居, 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但我觉得他写的对联似乎兴奋点不够. 我和老公说了 这回事, 要他动脑筋修改, 老公想了一阵, 写给我看: 山贫水瘦无龙影, 太平盛世有党恩. 好! 主体意思 表达得清楚. 同学小林个头不高, 天资聪颖, 志向高远, 但动 作迟缓、 性格迂腐, 40年前高中毕业以几分之差高考 落榜, 家中困难无钱复读, 贫病交加, 至今未娶. 去 年农历正月, 和平首次带小林来参加同学聚会, 凛冽 的寒风中, 陪我一同前去的哥悄悄对我说: 看小林那 萎靡的神态, 单薄的衣裤、 脏旧的手工毛线鞋, 对比 我们自己所穿所用, 真是令人心酸, 我们一定要想办 法帮帮他. 回来后不久, 极少逛街的哥上街给小林买 了衣服鞋子, 我也托同学捎去了一些财物. 今年初, 小林给我打电话说, 同学聚会后, 大家 对他嘘寒问暖, 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情谊. 在乡卫生院 打针吃药大部分可以报销, 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劳动 中受过伤的腿脚也灵敏多了. 县委扶贫工作组派了一 位年轻大学毕业生对口帮扶, 给他整理打印了多年的 手稿, 指导他养蜜蜂, 栽板栗树, 还送来了黑山羊, 真是如沐春风. 3月, 我们几个同学特意去了太平村一趟, 得知在 扶贫干部的指导下, 小林扩大了养蜂规模, 每天去检 查蜂箱, 细心照看蜜蜂, 有空就给板栗树除草施肥灌 水, 还栽培了桂花树, 种了中药材, 开展池塘养鱼、 山坡养羊等. 在党的扶贫攻坚政策和小林自身的努力 下, 总算是结果采蜜, 羊肥鱼壮, 还清了陈账并略有 节余. 附近村民家里有红白喜事, 小林热心地去帮他 们写对联、 文书, 向乡亲们宣讲养生保健常识, 热情 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四邻服务. 去看小林的那天, 村上帮他建的安置房已初具规 模, 小林的侄子们正在帮他贴瓷砖. 房子建在小林家 祖屋地基的山坡上, 青山翠竹, 视野开阔, 面积虽然 有限, 但正屋厨房厕所一应俱全. 小林指着不远处那 栋墙体已经开裂的破旧土坯房说, 那就是他曾经的栖 身之处, 冬天风漏得厉害, 晚上睡觉都得戴上毛线帽 子. 以他这样的病弱老残之躯, 如果不是政府出面, 恐怕这一辈子都不敢想像建新居住新房. 昨天傍晚, 小林又兴奋地给我打来电话, 说新屋 就像世外桃源, 安静舒适, 水电齐全, 早晨空气清新, 晚上凉风送爽, 他邀请县城里的同学有空去避暑度假. 贫困像一道顽固的坎, 曾阻隔着小林的梦想久不 开花. 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 同学亲友们的关心关爱下, 障碍渐渐扫除, 小林深藏多年的致富梦、 文 学梦、 新居梦, 像山花般渐次鲜艳开放, 像山泉样叮 咚欢畅, 勤劳脱贫的志气旺长, 生活质量似雨后春笋 拔节高升. 走进英雄 先遣连 1978年12月,我告别爹娘和乡亲,跟随接 兵排长李世春从长沙坐闷罐车一路西行七昼 夜到达西域吐鲁番, 再改乘军用卡车翻越天 山,终于到达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喀喇昆仑 山脚下的边防某师36127部队. 从湘江到西 北,相距数万里,近20天的旅途一程比一程遥 远、一程比一程艰辛,让我这个从没出过家门 的毛头小子真正体味到了 西出阳关无故人 风沙漫漫黄满天 的苍凉与雄浑. 我被分到一连四排十二班. 第二天早餐 后即参观连史. 连长张宏、指导员吕玉星带着 我们参观简陋的连史室,这时我才知道,我已 走进了闻名天下的 进藏英雄先遣连 . 我带 着崇敬的心情, 第一次阅读了浸透鲜血和荣 耀的英雄史册: 新疆解放后,解放西藏成为当务之急,毛 主席指示组建向藏北进军的先遣部队, 原新 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奉命组建为进藏 先遣连. 1950年7月,经彭德怀和王震批准,团 保卫股长李秋三率领由汉、藏、回、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7个民族、136名干部战士 组成的先遣连从南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目 的地阿里地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冈底 斯山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含氧量不到 平原的40%. 先遣连 在没有向导、没有道 路、没有完整地图的情况下,勇敢地向着阿里 挺进. 进入冬季, 后方补给中断, 到达海拔 5100米的扎麻芒堡, 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以 及饥饿考验着勇士的意志, 官兵靠嚼马料度 日. 李秋三带领官兵一镐一镐挖地窝子,大家 虎口震破,血染镐柄,一天难挖一筐土,便生 火烤地,边烤边挖,硬是挖出41间地窝子、249 米交通壕、9个防御掩体,垒出8座马棚、2座碉 堡. 从此,阿里荒原上有了人民共和国第一座 军营. 大家捡柴打猎, 艰难地度过漫长的冬季. 这时高原疾病又向他们袭来,由高寒缺氧造成 的综合症及肺水肿、脑水肿,发病率和死亡率很 高,全连80%以上的人病倒,有的官兵的生命永 远留在了藏北高原. 但死神没能阻止勇士的脚 步,他们在寒风刺骨、雪裹冰封、飞沙走石的缺 氧高原艰难跋涉数千公里,先后征服喀喇昆仑 山和冈底斯山. 面对反动头人要将解放军困死 在阿里高原的疯狂叫嚣, 官兵们孤军坚守9个 多月,粉碎了敌人的各种阴谋,将五星红旗牢牢 插在了藏北高原,为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全境 立下了头功. 1951年,西北军区报请中央军委 授予该连 进藏英雄先遣连 荣誉称号,给全体 官兵各记一等功一次. 先遣连 在喀喇昆仑守防21年,参加了 平息藏北达赖集团叛变、 追歼流窜匪徒等战 斗,积极参与边疆建设,修筑高原公路,架设 高原电线,建筑国防工程,喜马拉雅山、昆仑 山、帕米尔高原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和汗水, 英雄的史册上不断增添着新的战功. 我的先辈们就是这样出生入死、 前赴后 继地在边防高原为祖国为人民战斗着、 奉献 着! 第一次接受连史教育,使我热血沸腾,我 对自己的连队充满了敬仰,充满了热爱,为能到这样一个英雄集体当兵感到无比自豪. 记得第一次写给父母的信中有这么几句 话: 敬爱的爸爸妈妈, 我到了一个有着光荣 传统的英雄连队当兵,请您们放心,我会学着 先辈的榜样苦学苦练,为祖国边防贡献力量, 您们就等着我的立功喜报吧! 在 先遣连 精神哺育下 连史教育之后, 我在心中明确了奋斗目 标:像 先遣连 英雄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不畏 艰难险阻, 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彰显人 生价值. 新兵训练尚未结束的1979年2月,我国南 边和西北边陲形势骤然紧张, 苦练杀敌本 领 成为我们当时的首要任务. 记得野营拉 练,我所在的 先遣连 十二班是四火箭筒 班,筒和弹加起来有10多斤,再加上背包、干 粮和水壶等,身上背着20多斤,一天一夜急行 军120余公里. 那天夜里宿营在位于塔克拉玛 干南缘的英吉沙县境内, 睡下不久, 狂风肆 虐,沙走石飞,我们赶紧将被子盖住头部,只 留一丝丝风口出气,细沙直往被子里灌,大概 7个多小时风才打住,我们身上盖的被子都压 上了厚厚的一层沙子,无水干渴、无粮干饿, 累苦相加、疲惫不堪……但想起 先遣连 的 先辈们,我忍了、笑了、挺住了! 当时学习训练强度很大, 我个子不到一 米七,身体瘦弱,但不甘落后,苦练队列、单双 杠、障碍、投弹、射击等基本功,尽快实现从普 通百姓到一个合格军人的转变. 晚上熄灯后, 我便求着喂猪的陕西老兵赵录贤 ( 只有他那 里有一盏小灯可以延时熄灯)给方便,在简陋 猪圈旁的木凳上记录当天连队的好人好事, 写成报道稿送宣传股长张果成 ( 后成为共和 国将军)审阅,再寄往新疆军区 《 战胜报》. 这 一年我竟有50多篇稿件见报, 入伍头一年就 荣立三等功. 喜报寄往家乡, 家乡政府敲锣打鼓将我 的立功喜报隆重地送到我家中, 可以想像当 时我爸爸妈妈和全家亲人收到喜报后的那份 喜悦. 我成了团里的 名人 ,但没有沾沾自 喜,暗暗在心里告诫自己,要像 先遣连 先辈 们那样,坚守、勤劳、奋发. 之后我两度考上军 校. 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 曾有广 州、南京、长沙等地发函调我,但我按照边防 老部队首长的指示,毅然回到了 高原劲旅 , 用自己手中的笔继续讴歌我那可亲可敬的边 陲战友的先进事迹. 仅1988年,我撰写的喀喇 昆仑边防战友先进事迹的报道就在 《 人民日 报》 《 解放军报》 等报刊登载了30余篇. 那些 年,我的工作任务格外繁重,家里也遭遇了父 母车祸等诸多挂心事, 我一概无怨无悔地承 担了. 因为每当我感到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来的时候, 先遣连 先辈们就似乎在告诉我: 你现在再难, 有我们挺进藏北那么难吗? 于是,我咬咬牙,提提神,挺住了,胜利了! 氧气的缺失,极度的严寒,无际的雪域, 在边防高原服役,随时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时时有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的悲壮. 有一个甘肃籍1949年入伍的老战士 吴德寿,从1951年起连续7年牵着骆驼为 先 遣连 及其他边防连队运送物资. 1958年4月, 新藏公路修通后, 已转为军工的他和另一名 战士奉命在海拔4000多米的一个名叫库地的 地方支起两顶帐篷、一口铁锅,创建了昆仑山 上有史以来第一个兵站, 为过往战友服务. 1962年西北边陲起狼烟, 他来到任务最为艰 巨的海拔5200多米的日土兵站, 一人支起四 个平锅烙大饼,连续一个星期围着锅台战斗, 眼熬得血红血红. 任务完成后,他拖着疲惫不 堪的身子回到帐篷, 发现腿肿得连裤子都脱 不下来,经诊断,系过度劳累引起的下肢静脉 曲张, 落下残疾. 组织上曾多次劝他下山疗 养,他坚持不下昆仑高原,长期一拐一拐拖着 残腿在高原工作. 39年的高寒缺氧生活,除了 左腿残疾,他的心肺肝等多个器官损伤病变, 下身坏死,终生未娶. 老吴一辈子奉献在高原 边防,一辈子没有走出昆仑山,一辈子没有买 过一件新衣服,一辈子没有下过馆子,积攒的 4万多元高原补贴一次作党费交给了组织. 他 说他也是从 先遣连 走出的士兵,是受前辈 们的先进事迹教育感染而立志终生奉献昆仑 高原的. 在采访中和他交谈时,看到他残疾乌 黑的身体,我泪湿衣襟、钦佩万分. 这是一个 何等高贵的灵魂啊! 这是一个多么可敬的老 兵啊! 吴德寿说他保全了生命算是幸运的,有 多少边防战士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昆仑高 原. 在昆仑高原的康西瓦烈士陵园,埋着数百 名守防官兵. 在我的心中,这些长眠在昆仑高 原的战友早已化作了西部边关的巍巍山脉, 成为永恒的时代楷模. 我在边防........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