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夸张的诗人 | 2014-07-28 |
13 项、 实用新型专利
5 项. 申请发明专利
22 项(含 国际专利
3 项),发表 SCI 论文
51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17 篇. 本成果已在日本味之素、德国赢创工业集团、韩国 CJ 集团、新疆阜丰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15 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近3年累计新增销售收 入24.95 亿元,新增利润 4.87 亿元.相关技术和产品增强了食品添加剂产业 的核心竞争力. 三 客观评价
1 国内重要科技奖励 【1】2015 年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短链有机酸短链有机酸(3-6 碳)发酵 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2】2017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功能性食品添加 剂发酵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2 国家相关部门检测报告、验收意见和鉴定结论 【1】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鉴字[2017]第86 号),以中国工程院谭天伟院士为组长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成果 成果显著 地提高了相关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的发酵生产水平,成果应用于国内外发酵行 业知名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在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 进水平 . 【2】通过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鉴定([教TP2010]第17 号),以国 家生物产业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马延和研究员为组长的鉴定委员 会一致认为成果 项目在基因组数据利用与发酵工艺优化等核心技术研究达 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科技部
863 生物和医药办公室组织专家对项目组承担的
863 项目 计划 针对微生物多糖的高粘度发酵关键技术与装备(2006AA02Z207) 进 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一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认为 针对微生物多糖等高 粘度、非稳态发酵系统,结合数字模拟,设计了新型的搅拌桨、优化了反应 器结构,成功应用于结冷胶、热凝胶的生产中试等,展示了良好的提高生产 效率、降低能耗的效果,课题在发酵反应器设计与优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 展. 【4】科技部
863 生物和医药办公室组织专家对项目组承担
863 项目 L- 缬氨酸高效清洁发酵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2008AA02Z212) 进行了验收, 验收专家组一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认为 实现了课题指标,在菌株和发酵 工艺上具有一定创新 【5】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08)对该项目整体成果进行了国内外的检 索和查新,认为项目中发展的碳流流向和通量精准调控策略增强微生物合成 能力、基于基因组解析微生物营养需求并发展按需及时供给方法以提高生长 性能、基于反应器和细胞膜优化提升工业反应器中微生物生产性能的研究均 在国内外未见报道. 【6】本项目主要内容作为博士生和硕士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获2016 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6 年和
2017 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 论文.
3 国际研究同行对项目成果的评价 【1】本项目的相关工作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应邀为 Chem Rev, 2018, 118: 64(IF52.61,化学领域三大综述期刊之首) 、Trends in Biotech, 2014,32:
337 (IF13.57) 、 Crit Rev in Microbiol, 2013,39:247(IF4.73)、 Crit Rev in Biotech,2016,36:1;
2018,38:1061(IF 5.23)等期刊撰写
5 篇综述论文. 【2】本项目中关于精确调控碳代谢流流向和通量的研究被美国工程院 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Jens Nielsen 教授在 Nature Comm,2015, 6:8224 肯定了将合成路径定位于线粒体是非常有效的代谢工程策略 re-localization of the metabolic pathways to the mitochondria was shown to be a useful strategy in metabolic engineering .欧洲生物技术联合会微生物生理学 会主席 Diethard Mattanovich 教授在重构衣康酸(Metab Eng, 2013, 19:26)合成 路径时也借鉴了这一研究思路 Retargeting of mitochondrial enzymes to the cytosol for metabolic engineering purposes was shown for example for different TCA related enzymes in S. cerevisiae . 【3】本项目关于基因组解析生产菌株营养需求的研究,被美国工程院 院士、 加州大学 Palsson 教授发表在 Cell 论文(2015,161:971-987)认为是 是生 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有助于预测微生物营养特征和环境对细胞代谢的 影响 . 天津大学元英进教授在 Metabolic Eng(2013,19:50-56)论文中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