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onven | 2015-05-07 |
2005 年便已经开始论证. 吕从民告诉记者. 不过, 载人航天不是封闭的体系 ,对科学发 展状况的关注、对新思想新理念的及时沟通了解, 为项目遴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不过, 顾逸东更希望, 未来能够给具有良好科学思想 和全新技术概念的培育项目更多地支持. 为思想与现实铺路架桥
1992 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后不久, 就成立 了空间应用系统, 我们很少会专门成立一个系统做 空间应用. 顾逸东说. 在载人航天工程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空间应用系 统可谓相生相伴.如今, 天宫二号的发射在载人航天 的历程中再度留下了空间应用系统坚实的足迹. 天宫二号安排了十几个项目、
600 多公斤载 荷, 目前在载人航天中, 是最集中的一次包括了比 较前沿的空间科学, 比较先进的空间观测和对地科 学的集成. 顾逸东说. 从最初的飞船到如今空间实验室实现短期有 人照料的实验工作, 再到未来空间站比较大规模地 开展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的研究让人更深度地参与 空间实验, 一层层发展目标的推进, 展现了空间科 学和应用的清晰发展路径.这其中, 空间应用系统 一直担任着架起科学思想与工程现实间桥梁的角 色, 也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为许多领域的技术发展提 供了助力. 载人航天工程,就要体现它的前沿性、引领 性, 通过载人航天工程实施, 一些关键技术、 技术体 制得到验证. 吕从民介绍称, 神舟三号的中分辨率 成像光谱仪、 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 都已经 转化到目前的海洋卫星应用上. 鉴于此,空间应用系统中的技术转移扩散、 互 联互通的价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正如顾逸东所 说, 科学的苗头, 一旦遇到活水就会快速生长 . 也 会在生长过程中, 给科学发展、 技术进步带来意料 之外的惊喜. 难不倒的太空实验大管家 每三千万年误差一秒的空间冷原子钟, 高精度 伽马暴偏振探测仪―― ―天宫二号所安排的多个科 学实验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科学家 集成性创新思想 也在这些有 望获得一系列科学和应用突破项目中得到了集 中体现. 例如对地观测与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些 载荷, 把比较好的信息获取手段融合到我们的设 备, 达到一个综合的作用. 吕从民解释说, 我们 可以实现可见光、 短波红外、 长波红外、 偏振等多 波段综合观测, 而国外相对波段相对较少, 这些 并非某一项技术本身的原创, 但都属于集成性创 新思想 . 科学项目先进、 回报喜人, 留给空间应用系统 的却也是极大的挑战性. 这几个选出的项目都非 常难, 各有特色, 挑战性都非常大. 吕从民解释说. 不过, 空间应用系统做的就是这样迎难而上的 事. 空间应用系统项目确实比较多, 但我们建立了 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 通过这个系统把各个项目 有机地整合起来, 统一地进行数据管理、 运控管理, 使它们能够比较协调、 匹配地工作, 取得最好的应 用效益. 吕从民介绍称. 未来, 空间应用系统还将在模块化的方向不断 探索, 以便于在轨更换、 维修, 减少技术状态变化带 来的风险.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但他也表示 有信心未来越做越好. 筑天宫: 从科学火花到工程实现要走多远? 姻本报见习记者 李晨阳 记者 黄辛 戴着两块手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