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2015-11-22
175 学风,虽然从

1961 年起我离开清华已快 三十年了,现在清华又焕然一新,几乎难 寻旧迹了,但是在我心中,清华的记忆像 校花紫荆,红紫芳菲,永不褪色.

我爱清华,我爱清华人. [原载《清华十二级纪念刊》(1990 年),2017 年1月26 日经陈舜瑶学长审 阅同意刊登.] 怡然自得 天年永寿 ――访长寿老人李增德 熊蕾参加

1952 年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中 国代表团工作的前辈,据说仍然健在的只 有一位了,他就是现年

98 岁的李增德老 人.李老也是莫斯科会议后成立的中国国 际贸促会的首批元老之一. 李老如今和小儿子李斯平一家居住在 广州市天河区一个闹中取静的优雅小区. 他1961 年离开贸促会去安徽财贸学院 (今 安徽财经大学)任教,一去就是

40 多年.

2004 年老伴过世后,李老独自居住在蚌 埠.在家人的坚持下,老人才同意搬来广 州与小儿子一家同住,至今已有

5 年.家 人说,他目前各项体征指标都还正常,只 是有一点白内障,视力有些衰退. 虽已年近百岁,高高瘦瘦的李老依然 基本能挺直腰板,每天下楼走走且完全不 用拄拐.他说,他在小区里有几个朋友, 经常一起"笑谈"世界大事.老人听力甚 佳,和他交谈,完全不需要放大声音.他 调侃说,这应该得力于当年做翻译,当翻 译都需要听力好.老人对

50 多年前的事 情记得清清楚楚,前一天看了什么文章, 看了什么电视节目,也记得清清楚楚.远 期和近期记忆都这样清晰,谈话间思维也 很敏捷,完全没有这个年纪的老人常见的 那种"车轱辘话来回转"的现象,李老的 身心健康显而易见. 知道我们拜访他是为了了解当年莫斯 科会议的情况,李老甚至事先手写了一份 "备忘录",从他调到北京参加莫斯科 会议筹备,到1951 年9月首次经莫斯科 去布拉格、哥本哈根参加会前会的经过, 以及参加会议的主要人物,都写下来,供 我参考.那样的周到和细致,令人非常感 动,也可见当年贸促会老前辈的一种严谨 精神. 说起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老人 的儿子李斯平说,李老生活很有规律.他 从不抽烟喝酒,每天早上

5 点多醒来,6 点起床.每餐量不多,但是总要有点肉, "无肉不欢".晚上吃得少些,只是一碗 粥,但早上胃口好些,有时吃牛奶,有时 吃豆浆,一般都要吃一枚煮鸡蛋.但是所 有"秘诀"中,最主要的还是心态平和, 他从来不发脾气,也不生气.用李老自己 的话说,"生气最不好". 甚至我们谈到李老

1961 年离开贸促 会,离开北京的缘由,老人都很淡然.他176 说,当时告诉他们的理由是"支援地方", 后来了解是因为他有"海外关系",他有 姐姐在香港.但他那时也没有多想,也接 受"支援地方"的说法,就去了.虽然他 夫人在另一个单位,可以留在北京,但夫 人不想他一个人下去,便决定全家一起去 安徽.多年后,贸促会想调李老回北京, 可是安徽方面不放人了.讲起这段过往, 老人平平淡淡,没有流露出丝毫怨气. 更让我们惊异的是,这位

98 岁的老人 还天天上网!老人宽敞的卧室里,书桌上 放着一台屏幕挺大的笔记本电脑.这是老 人搬来广州后,小儿子为他买的,希望保 持老人的脑力活动.因为精通英文,老人 年轻时就擅长打字,所以操作电脑键盘对 老人来说倒没有什么难度.不过李老自己 上网很有节制, 每天只在一个小时左右. "网 上的文章我也就是看看标题,挑有兴趣的 看一看",老人说.他和在北京的贸促会 的一些老朋友还时常通通 Email 或电话. 所有这些,老人都觉得很平常,可是 我们却感到很不简单.也许就是这样的怡 然淡定,才是得享天年永寿的真谛吧. (作者熊蕾为熊向晖学长之女,现任 新华社中国特稿社副社长、高级编辑,本 文写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