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kieth 2015-11-29
10

2015 年6月19 日 星期五 Tel押(010)

62580723 E-mail押dushu@stimes.

cn 读书 做父亲还要学习吗?在很多人看来, 这 似乎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成为父亲是个自 然的过程, 有了孩子就成了父亲, 自己的行 为就是父性的表现.但在心理分析家、 原国 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鲁格・ 肇嘉看来,做父 亲是需要学习的,即使有了自己的孩子, 也 不意味着一个人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 亲, 能够承担父亲的责任, 呈现父亲与父性 的意义.而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 其实有着 特殊而重要的心理、 社会和文化意义. 那么, 父亲的角色是如何起源的?孩子 对于父亲往往有着怎样的期待? 在母亲也能 赚钱养家的今天,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 父亲?在 《父性》 一书中, 鲁格・肇嘉从历史 学、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关于父亲的种 种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从广阔而多元的视角 直面父亲这一主题, 思索今天父亲身份正面 临的种种危机. 尴尬与纠结的父亲 每个人或许都对自己的父亲有着不同的期 待, 在鲁格 ・ 肇嘉看来, 一般来说, 孩子对父亲的 期望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他们希望 父亲能对自己表达安慰和关爱之情,另一方面 他们又希望父亲是强大、 有能力和成功的.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 与父亲相 关的角色需要去捕猎养家、 拼搏护家, 或不惜以战争来维护各自的家族与国 家利益.于是, 历史画面中的父亲, 比 如在荷马史诗中, 总是身着盔甲, 即使 在拥抱自己孩子的时候.鲁格 ・ 肇嘉也 捕捉到了这一典型的意象, 称之为 '

冷漠的 拥抱'

, 并由此阐发了 '

父亲的悖论'

. 国际 分析心理学会心理分析师、 《父性》 一书的 中文版推荐序作者申荷永解释说. '

父亲的悖论'

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当 下中国也普遍存在.比如, 很多父亲在承担 巨大生活压力的同时, 又要表现出对孩子的 关爱与温柔. 申荷永告诉 《中国科学报》 记者, 这种 悖论更重要的一个表现是, 一位深爱自己孩 子的父亲, 希望陪伴、 呵护、 照顾和体贴孩 子的父亲, 有时需要忍下心来, 看着自己的 孩子去 '

受苦'

、 经历 '

磨难'

、 接受 '

考验'

, 以获得正直、 勇气和善良的品质. 作为心理分析师,在反思父亲的意义, 尤其是父性的意义时, 申荷永不仅关注作为 具体父亲的个体, 而且更加关注父亲背后的 父性, 关注父亲的意象及意义. 比如, 父亲 与父性, 包含了责任、 正直、 勇气和善良的 品质.但在当下中国,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现 实中, 即使我们可以作为 '

父亲'

, 却很难体 现父亲与父性所应该具有的这些品质. 我们 不敢说真话,甚至已经习惯了冷漠与谎言.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都是一种 '

父亲 的悖论'

, 是作为父亲的尴尬境地. 不同文化中的父亲 在中国, 传统的父亲形象往往是严厉的、 不苟言笑的, 甚至不近人情的.但今天, 随着 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和美剧 中建构的 好爸爸 形象, 让不少年轻人越来 越认同西方文化中父亲与孩子的关系. 但在申荷永看来, 中西方文化中父亲的 角色并没有显著的不同.他甚至认为, 就父 亲的本性而言, 比如责任、 正直、 勇气和善 良等品质, 本来就应该是一致的. 当然, 文化的差异与影响是存在的. 比如, 西方的父亲更像孩子的朋友, 至少我们 在电视和电影中可以看到, 孩子甚至可以直 呼父亲的名字, 这或许是基于平等和自由的 民主理念. 申荷永解释说. 在他曾经做过的研究中, 有涉及对家庭 气氛与家庭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我们的家 庭多偏向于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