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 2016-02-27 |
3 ・ 张传国, 曲旭芹: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生态足迹研究
二、文献回顾 生态足迹问题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态足迹模型在国家尺度上的应用始于
1997 年Wackernagel 等人提交的《国家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报告[ 4].这份报告 指出: 人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地球长期的生物承载力, 而且人类已经使用超过自然可再生能力三分之 一以上的资源和生态服务, 这意味着人类正在提前透支下一代人的生物承载力.这一报告引起了学 者们对一国生态足迹的关注, Begum 等通过研究发现, 马来西亚的生态足迹比美国、 加拿大和英国等 发达国家的小, 但是却比其他东盟国家的生态足迹大, 这主要归因于马来西亚的能源消费[ 5].此外, Wackernagel 等、 Lenzen 和Murray、 Fricker、 徐中民等也曾分别测算过瑞典、 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中国的 生态足迹[
6 9]. 随后, 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国际贸易带来的生态足迹转移问题.Moran 等利用产品用 地系数矩阵法测算了国际贸易中隐含的生态足迹, 结果表明贸易生态足迹主要是从拉丁美洲向北美 洲以及从北美洲向亚太地区流动.他们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对国家进行划分并研究后发现, 贸易 生态足迹主要是在中、 高收入国家之间的贸易中流动, 而极少在中、 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之间的 贸易中流动[ 10].Hubacek 和Giljum 基于投入- 产出模型, 计算了从欧盟15 个国家出口到世界其他 国家或地区的直接和间接生产性土地需求量[ 11].李昭华和李璇采用产品用地系数矩阵(PLUM)方 法测算了2000―2010 年中国与欧盟全部商品贸易的自然资本, 发现中国进出口贸易所获得的货币资 本利益是以生态资源的流出和环境污染加剧为代价的[ 12]. 就分析方法来讲, 目前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Wackemagel 和Rees 提出的过程分析法[ 1], 这类方法通常与物流分析( 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 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法 相结合[
13 14], 即通过表观消费来计算某一区域的生态足迹, 并与生物生产力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所得 结果来衡量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另一类是由 Bicknell 等人于1998 年首先提出的投入产出 法[ 15], 这种方法是利用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表来追踪满足最终消费的直接和间接生产投入, 进而计 算出经济变化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综上所述, 目前关于贸易生态足迹的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一国的生态足迹现状, 而且关于贸易生态 足迹的分析和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基于区域贸易而展开的, 就双边贸易进行细致研究的文献较少, 关于中 俄贸易生态足迹的研究成果更是鲜见.因此, 我们拟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从双边贸易角度出发, 估算和分析中俄贸易生态足迹转移数量及方向并剖析两国贸易生态足迹净转移的原因.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拟在应用贸易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 以2003―2012 年中俄两国商品贸易数量为样本对隐 含在两国贸易中的生态足迹转移数量和方向进行研究. 1.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足迹通过比较人类所消耗的可再生资源与地球的再生能力(或称生物承载力)来追踪人类 对生物圈的需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使用全球公顷这个单位, 全球公顷代表全球平均生产力 水平下的1 公顷生物生产性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