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捷安特680 2016-05-24
家乡吴庄用水的回忆 刘树 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阎村镇吴庄位于从坨里往南延伸的山坡尽 头,这里及南边的十几个村子是房山有名的干旱地区,且吴庄由于山坡地多, 不少土地土层薄,石头多,不耐旱.因此,历史上吴庄用水之难是这一地区用 水难的一个缩影. 用水难 解放前,吴庄村归河北省的房山和良乡两个县管,奇怪的是东半村归房山 县管,西半村归良乡县管.一个村只有两眼官井,一眼在归房山县管的北街的 东头,一眼在归良乡县管的北街的西头.虽然在归良乡县管的北街的毕家大院 和南街的董家胡同各有一眼私井,但因水量小又私用,对村里用水并不起很大 作用.多年来,村里人用水非常困难.首先是井深提水难,两眼官井都是七丈 多深,提水靠辘轳,井口架一个木辘轳,辘轳上拴一根粗麻绳,上面拴一个柳 编水斗子.担水时由人用辘轳把水斗子放到井底,灌满水再用辘轳往上绞.井 绳在辘轳上一圈一圈地绕,绕满一层再用手扳一下让井绳往回绕,再绕到头斗 子才能提上来,一斗子水正好是一水筲,三十多斤,没有点力气的人辘轳是绞 不动的. 而且水斗子放到井底灌满水也不容易, 因为水斗子放到井底是飘着的, 必须用辘轳往上提一下,再突然放下去,水斗子才能灌满.提水时一般都是男 劳力,妇女和未成年的孩子必须两个人一边一个来绞辘轳.就是这样,力气小 的人中间也要歇几口气才能提上来.绞辘轳费劲儿,放辘轳也不容易,必须两 手一上一下像刹车似的抱住辘轳慢慢往下放,如果松开手,辘轳会不受控制快 速下坠,这叫放花辘轳了,辘轳把儿会打伤人,辘轳轴会被颠断,那就是大麻 烦了,就要找木匠找有枣树或桑树人家去放树,再做辘轳轴,等吃水的人就得 耐心等.雨水大的年景井水旺,水斗子下去就满,如遇天旱,井水供不上用, 水斗子下去打不满,那就麻烦了.打水就要排队,让人干着急没办法.第二是 担水重又远.因为居住分散多数人家离井远,担水就会跑远路.那时,家家都 有担水的扁担和水筲.扁担需用桑木或槐木,扁圆形,中间粗些,两头细些, 两头钉有铁屈屈,挂有铁链和扁担钩.水筲是盛过煤油的方形薄铁桶,口上钉 上木梁,中间钉有屈屈,便于扁担钩钩上.一担水六七十斤,担水多是男人干. 那时,家家都有盛几担水的水缸,男人多是担满水缸再去干别的活去.有的力 气大的男人为了省时间少跑路,会担三只水筲,前头两只,后头一只.家里有 成年男人的家庭担水还好解决,没有年轻男人的家庭,就是件难事.妇女和未 成年的孩子担水往往须搭帮用辘轳绞水,一担水满了担不动,就得担半桶,离 水井远的一口气担不到家,中间还得歇几歇.还有的干脆用一只水桶到水井去 提拉,那可费劲大了.我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学担水,开始时是家里大人用辘轳 把水打上来,倒两半桶或多半桶让我往家担.那时我个子还小,扁担钩长,两 个扁担钩须分别在扁担头上分反正绕一圈,我才能挑起来.我担着水一口气到 不了家,中间还得歇两歇.到了家还得由大人往水缸里倒.那时因水筲铁皮薄 不结实,磕磕碰碰常坏,特别是妇女或孩子,担水半路要歇歇,往往急着往下 放常把水筲H坏,还得等焊洋铁壶的来了再焊上. 家里吃水难,担水种地更难,解放前到解放初单干时,家乡农作物主要是玉 米、小麦、谷子、白薯、花生和豆类.其中白薯必须担水栽,玉米、花生因春旱 往往也靠担水点种,豆类也是如此.因此担水种地是每年春季必干的活儿.吴庄 的地有很大一部分在村东,很多是山坡地,而且沟沟坎坎纵横.那时,村东担水 有这么几处,一处是东沟,即现在千喜家园填掉大部分的那道沟.这道沟有三道 来水,一是村东北山坡东坡的雨水,二是公主坟村南的雨水,三是村东与小紫草 坞之间山坡的雨水.三股水在东沟会合再南流经大紫草坞村北流向良乡.但东沟 夏季下雨有水,春季种地时就干了,须在最低处挖几米才能见到水.第二处是在 吴庄与大小紫草坞交界附近郑姓地里有一眼小井, 第三处是在现四 O 一医院北部 公主坟村的一道沟里有一眼井,吴庄也可以使.这几处水量都不大,担水的多了 就供不上,不少家的地离这三处水都比较远,而且没有路,必须担着水过沟沟坎 坎,而且因各家不能自己种地踩别人家的地,必须左拐右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两 家土地中间的 山沟 ,担水费劲大了.特别是山坡地,土层薄,石头多,特费水, 一担水浇不了几个坑,那时一个家庭一般都要栽一二亩白薯,种一二亩花生,种 比较多的玉米,担水往往一干就是很长时间.1955 年我高小毕业后,在农业社干 过两年农活儿,那时我虽只有十五六岁,但春季担水栽种一干就是个把月,肩膀 压得长了很厚的茧子. 第三是掏井险.村里的水井都是土井,井壁未砌砖难免坍塌,井口也常往 下掉东西. 坍塌土石和掉东西多了, 影响了打水就得掏井, 掏井时是先下去人, 然后在辘轳上挂一个大柳罐,十几个人拉着大柳罐,迅速上下把井水掏干,然 后由井底的人一点点把土石杂物挖到大柳罐里淘上来.那时缺少安全防护,掏 井时泥水杂物难免往下掉, 井壁随时可能坍塌. 所以, 下到井底的人危险很大. 但为了吃水,井必须得掏,人必须得下,那时人们好像习惯了,掏井时都争着 下去. 找水难 由于水源缺,常干旱,村里人自古以来一直想办法找水,但很多次都是以 失败告终.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这么几件事,其中主要是打井,解放初上级单位 为了帮助解决这个村的用水难,曾支持这个村打井.一眼是在现千喜家园小区 东南角外,原吴庄经小紫草坞去良乡的官道北,即现有的崇青水库西干渠经过 处以北.一眼是在四 O 一南区生活污水排水口以东,千喜家园北门去四 O 一医 院与现八号路交界处附近.这两眼井都是人们用铁镐一点一点地挖,挖了几米 深见到山坡石后,就用锤钻打眼放炮往下挖、土石都是人工用辘轳一筐一筐地 往上绞.人到井底上下都是蹬着井壁的脚窝或是坐在筐里用辘轳绞,或干脆由 有力气的人用绳子往上拔.我亲眼见到过一次在井底放炮,引信点着后.井上 有力气的人用绳子把井底的人拔上来.上来时间不长,井下的炮就响了.这两 眼井虽然下了很大功夫,都是打了五六丈见不到水便放弃了.第三眼井是在村 子南道街, 南胡同斜对面董姓新盖北房西南墙角附近, 这眼井下面不是山坡石, 而是有不少河光石,没用打眼放炮.但也是打到五六丈深见不到水而填掉了. 还有一眼井是在现村东铁路西那片住宅里.解放初这是里是一片耕地,后来成 为焦庄石子厂装火车的货物.为了石子运输,这里住过一个马车队.为解决人 畜用水曾在这里打井. 但打二三丈深见到了黑沙子. 井壁站不住, 崩塌死了人, 只得放弃. 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五十年代末,村里还搞了一次水利工程.即从坨里大 石河顺沿坨公路以东修一条水渠把大石河水引到南北坊和吴庄等地.这是当时 不小的水利工程,渠道都修好了,吴庄因地势高,在铁路东公路西挖了好几米 深的一道深沟.因冬季施工,为破冻,还放了不少用麦糠和硝酸铵化肥制成的 土炮来爆破.但渠道修好后,大石河的水一直没流过来,这道渠后来完全报废 了. 解水难 从解放前到解放初, 吴庄村民为了解决用水困难, 进行了多年不懈的努力, 但一直见效甚微.解放后,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以及集体 经济的不断壮大,这个村的用水难才逐步得到解决. 一是集体化增加水源.1955 年吴庄村十七户贫下中农成立了第一个初级农 业合作社,为了集体喂养牲畜,集体打场和办公,把村北一个多年不用的水井 挖深掏清出了水,不仅解决了初级社的集体用水,还解决了村北的一些居住户 的用水难.1956 年高级社成立后,村里按原房良两县居住户为基础,把全村分 成了两个生产队.原初级社在村北的集体活动场地变成第一生产队的集体活动 场地.第二生产队在南道街的村西头把原私人多年不用的水井加深加固使用起 来,把第二生产队的饲养室、队部和场院放在了附近,还使村南新增的住户解 决了用水难. 二是新的运输工具使原担水用具退出历史舞台.解放前到解放初,吴庄没 有一辆胶轮大马车.运输靠牲畜驮,用水靠扁担担.1955 年初级社成立后,买 了一辆两个螺子拉的大马车.1956 年高级社成立后,两个生产队又都买了胶轮 大马车.牲畜驮运逐步退出舞台.原来靠牲畜驮运的各家各户逐渐推广使用了 胶轮小推车.同时原来各家各户种地道路通行难.集体化后,全变成了集体耕 地,道路通行随之解决.原来的担水变为大马车拉水和小推车推水.到上世纪 六十年代吴庄村扁担担水成为过去. 三是四 O 一生活污水使吴庄有了水浇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由苏联 援建的原子反应堆在北坊村北建成.不久四 O 一职工医院及附近的生活新区在 我村东北建立起来.其生活污水口建在了生活区南部吴庄村的一道水土流失沟 内.村里把这股水变成宝贝.第一生产队利用污水建起了村里的第一个菜园. 不仅解决了社员的吃菜问题,还把多余的交给四 O 一菜站,增加了收入.他们 还修建水渠把水引到粮食主产区北洼,使那里有了水浇地.第二生产队利用地 在下游的特点,修水坝把水拦着.利用这股水养鱼、种莲藕、种水稻,使部分 旱地变成水田,吃上了自己产的大米. 四是建机井,使粮食主产区变成了高产稳产田.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利 用四 O 一的电力点起了电灯,还利用电力在村里粮食主产区北洼建起了机井, 使粮食主产区变成了高产稳产田. 五是利用北洼机井把管道埋进各家各户,使全村通了自来水.上世纪七十 年代,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村民有了通自来水的要求.村 里挤出资金,买了塑料管,组织人员挖沟埋入地下,接到各家各户.使全村通 了自来水,解决了多年以来到井台担水推水的困难. 六是参加修建崇青水库西干渠,用上了崇青水库水.1958 年6月青龙头水 库建成后,1960 年7月又建起了崇各庄水库,并把两个水库连在一起,称崇青 水库.为了发挥水库的作用,1968 年又开始修建水库西干渠,西干渠从水库西 坝头建水闸,修水渠.水渠从豆各庄村西山坡到岗上村东,经西庄户村西顺山 坡根向小紫草坞村西经过吴庄村东,小董村村东,经南穿过京周公路后到南梨 园村西开古庄村东.吴庄村民积极参加了水渠建设.水渠建成后,春夏秋季经 常有水,使村东的大部分旱田浇上了水,解决了多种缺水问题.只是到上世纪 九十年,由于多年干旱,水库来水大大减少,水再放不出来,这条水渠才失去 了作用. 刘树 :原区商委助理调研员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