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被控制998 2016-11-12

1 地质背景 雅鲁藏布江构造带是发育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 念青唐古拉构造带间缝合线的一个构造单元, 由雅 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南、 北两侧不同时代、 不同性质 的区域性大断裂组成, 呈东西向沿雅鲁藏布江谷地 分布.岩浆岩的分布受雅鲁藏布江构造带控制, 成 岩期与成岩后都遭受到强烈的构造变形与位移, 形 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32-36] (图1) .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经历了冈瓦纳古陆北缘自泛 非运动后长期的沉积构造演变, 尤其是三叠纪以来 特提斯洋盆的扩张, 消减闭合, 喜马拉雅陆块与冈底 斯陆块的强烈碰撞造山和大规模的隆升、 伸展拆离、 旋扭走滑作用, 造成了沉积作用类型复杂, 岩浆活 动、 变质作用、 构造层次、 构造变形相、 构造样式、 构造 组合复杂多样[37-41] . 罗布莎地区地处喜马拉雅陆块与冈-念陆块的 接合部位, 火山活动相对频繁, 规模形态不等, 火山 岩广泛分布, 火山岩时空特征受板块构造活动的强 烈制约, 分带性十分明显, 研究区内及周边出露的是 晚侏罗世桑日群, 侏罗纪-白垩纪嘎学岩群 (JKG) 、 罗 布莎蛇绿岩群 (JKL) 、 泽当岩群 (JKZ) 等.多呈构造 岩块 (岩片) 产出, 沿雅鲁藏布江一带断续出露于康 沙、 泽当、 罗布莎等区域, 主要为杏仁状、 块状、 枕状玄 武岩[42-44] .该区域蛇绿岩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蛇绿岩 带之一, 北邻拉萨地块, 南接喜马拉雅构造带, 具有 丰富的构造意义.

2 物性特征 物性资料是重、 磁资料解释工作的基础, 重磁异 常的分布与地层、 岩体的密度值变化、 含磁性矿物的 变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为配合重、 磁资料 的解释工作, 本次研究查明了区内沉积地层及岩体 的密度参数和磁性参数.对研究区及周边地区出露 的地层、 岩矿石和钻孔岩芯进行了采集测定, 对测定 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 2.1密度特征 笔者分析了该地区的密度资料, 各地层之间存 在明显的密度差 (密度以平均值为准) .第四系密度 1.748 g/cm3 ,古近系密度 2.620 g/cm3 , 噶学群密度为 2.653 g/cm3 , 罗布莎蛇绿岩群密度值为2.823 g/cm3 , 泽当岩群密度值为 2.837 g/cm3 , 桑日群密度值为 2.818 g/cm3 , 姐德秀岩组密度值为2.670 g/cm3 , 江雄 岩组密度值为 2.666 g/cm3 , 宋热岩组密度为 2.611 g/cm3 ;

上侏罗-下白垩统各岩群平均密度值在2.663~2.849 g/cm3 之间, 上三叠统各地层组平均密 度值在2.611~2.683 g/cm3 之间, 侵入岩的密度值在 2.517~3.076 g/cm3 之间, 致密状铬铁矿石平均密 度4.137 g/cm3 . 雅鲁藏布江超基性岩密度变化为 2.07~3.81 g/cm3 ;

铬铁矿密度变化范围为 2.92~5.33 g/cm3 ;

岩 体密度随铬铁矿富集程度和岩石中橄榄石含量不同 差异较大.铬铁矿密度相对较大, 致密块状矿石密 度变化于2.92~5.33 g/cm3 .浸染状矿石中, 稠密浸 染状矿石常见密度变化范围3.46~3.69 g/cm3 .新鲜 的近矿围岩斜辉辉橄岩和纯橄榄岩平均值分别为 2.98 g/cm3 和2.71 g/cm3 , 当它们发生强烈蚀变, 成为 蛇纹岩时, 密度低至2.5 g/cm3 左右.岩体的围岩 (沉 积岩) 为2.5~2.91 g/cm3 . 超基性岩与围岩、 铬铁矿与围岩间存在一定的 密度差异, 超基性岩体、 铬铁矿为高密度体, 为重力 方法找矿提供了岩石地球物理基础. 图1 罗布莎区域地质图 (据参考文献[36]修改) 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Tibet Luobusha area 1.纯橄岩;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