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2017-01-14
12 文化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责编: 阿果 视觉设计: 蔡文强 每逢周五傍晚, 香港油塘港铁站附近一个 小区的休憩处便会出现一个 小书摊, 路过的市民在其中找 到喜欢的书, 可随意拿走, 不 用付款.

因为这是一个 漂书站 . 漂书 可理解为图书漂流, 数十 年前在欧洲兴起. 人们将读完并认为 值得推介的好书放在公众地方, 例如 公园长椅、 车站、 机场等, 无偿地让其 他人拿去看, 从而分享阅读乐趣. 漂书 近年在香港也流行起来. 学校、 商家、 青年团体、 民间组织等, 以 不同形式和规模举办 漂书 活动, 它 们目标基本一致, 就是让爱书人找到 他们喜欢看的书, 延长图书的生命. 大约半年前, 香港一个民间组织 推行名为 悦读 的 漂书 计划, 在全 港多处设置 漂书站 . 每个站均有 悦 读大使 驻守, 每次带上

100 多本书摆 摊, 吸引不同人士前往 寻宝 . 这些虽然是旧书, 但里面的知识 很有用, 都是作者的心血, 不应该浪 费. 周女士在 悦读 计划位于油塘的 漂书站 觅得一本养生食品书籍, 她 认为好书应该在读者群中循环阅读. 香港寸土寸金, 居住空间狭小, 人 们看完而仍然簇新的书往往没地方存 放, 通过 漂书 为书本找第二个归宿, 既可避免浪费也能推动阅读风气. 不同于国外的 漂书 , 香港的 漂书 富有自己的特色, 并且更多样化. 悦读大使 庞智笙向记者介绍, 以 悦读 计划为例, 不同于 漂书 通 常的随便拿走, 他们采用借阅形式进 行, 鼓励读者将看完的书归还, 以增加 流动性. 若读者希望把书留着收藏也 没问题, 最重要的是让书本落在合适 的人手中. 庞智笙说, 他们会保证推出 漂书 站 的书本题材健康, 使家长放心让孩 子参与 漂书 , 而 大使 也会向读者 推介好书. 这样的操作方法使 漂书 更规范和有成效. 不少团体都在探索以更切合香港 环境的方式推行 漂书 , 提升活动可 持续性.

4 月中旬, 在将军澳一 个商场举行了为期

3 天的 书送快乐日 图书交换活动. 主办方 书送快乐 的创办人刘庭善形 容这是 '

漂书'

二重奏 ――同一个旋 律, 以不同的乐器演奏. 刘庭善十年前创办了慈善团体 书送快乐 , 致力于为旧书找新主人. 她认为, 传统 漂书 比较被动, 于是他 们建立起不同平台, 开放给市民, 增加 旧书遇到合适读者的机会. 我们希望用一个更有效的方法, 为书本找到第二个家, 推广惜书文 化. 刘庭善说, 书送快乐日 某种程 度上是横跨多年的 漂书 活动, 他们 已经积累了 熟客 . 曾有一位小读者 第一年找儿童读物 《寻宝记》 , 第二年 找金庸小说, 看着书本陪伴小孩长 大, 心里很感动 . 书送快乐 设有一个仓库, 目前 有超过两万本图书, 主要来自社会上 的捐赠. 他们的一项重点活动是邀请 学校和社会福利团体, 到他们的仓库免费 挑选合适的书籍. 刘庭善说, 他们乐见学 校派出学生代表前往挑选 图书, 因为这样更能让学生读 到他们想读的图书. 另外, 他们 建议学校将图书拿回去, 放在 校园不同角落, 让学生随时随地 都可以拿到书本阅读, 达到二次 漂书 的效果. 新华社 面对约

200 名台湾民众,

81 岁的 敦煌女儿 樊锦诗在分享敦煌研究院 成立

75 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果时, 提 到最多的词是 守护 与 平衡 . 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之间取得平衡并 达到双赢? 应邀 来台的敦煌研究 院名誉院长樊锦诗23日下午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参加敦煌 文化讲座, 与热爱敦煌文化 艺术的台湾民众分享敦煌之美与文物 保护背后的故事. 敦煌文物特别珍贵稀有, 又特别 脆弱易损, 不让看不行, 看坏了更不 行! 樊锦诗说, 敦煌莫高窟既是不可 移动的文物, 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去 年共接待了195万名游客, 比上年增长 145%. 为了参与这场讲座, 民众早早在 网上预约报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还特 意将讲座场地由地下一楼多媒体室移 至面积更大的文会堂, 但提供的约200 个座位还是在两天之内告罄. 樊锦诗说, 敦煌莫高窟实际是开 放文物库房供游客参观. 面对蜂拥而 至、 不断突破纪录的游客数量, 文物保 护面临极大的潜在威胁, 但敦煌研究 院坚持 保护为主、 合理利用 的原则,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为此, 敦煌研究院已将莫高窟游 客日承载量确定为6000人并须提前预 约, 明确洞窟开放的条件和原则, 建立 数字敦煌网站供更多人在网上参观, 实时监测每个洞窟的温度、 湿度、 二氧 化碳浓度等指标, 并采取措施加强对 洞窟周边的风沙、 气象和水文等环境 的防护. 我们不能因为旅游而牺牲文物, 也不能因保护而将游客拒之门外. 她说. 樊锦诗从北大毕业后一直从事敦 煌研究和保护工作, 在敦煌一待便是 半个世纪. 在文化讲座上, 樊锦诗还与 台湾民众分享了莫高窟经典洞窟及其 壁画等灿烂遗产, 并讲述了文物所反 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故事. 公元366年, 乐V法师在莫高窟创 建了第一座石窟, 后经过千年营造, 成 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 珠和重要文化遗产. 目前, 莫高窟保存有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