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三石 | 2017-03-23 |
3 8 度以北不能麦棉联作、粮棉双 收的历史,在当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当地农民按照这一方法种棉后,一年时 间就成了万元户,轰动了全国.1
9 8
1 年到1983年,全国十多个省植棉区的人 员都到这里参观考察. 总书记当年正 在正定任县委书记,带着棉农代表轻车 简从来过.后来熟悉路后,有些棉农都 是直接过来. 老爷子说,来 取经 的人络绎不绝,他的棉花地都踩出了一 条小路. 本着审慎的态度,我们又和正定方 面取得了联系,确定事实后,动笔写了 这篇报道. 通过这篇报道,我感受到眼力的重 要.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眼力是功夫, 需要不断地在新闻实践中磨炼、锻造.
三、 脑力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新 中华报》 题词,只有两个字:多想.报社 将题词制成匾额,挂在编辑部窑洞最 显眼的位置.毛泽东为什么要求新闻 工作者 多想 而不是其他呢?这是 因为很多事情不多想就不清楚、不透 彻、不全面. 毛主席的 多想 二字,就是习近 平总书记所说的 脑力 . 也举一个实 践中的例子吧! 我曾采访过黄骅一个见义勇为的老 人,叫刘福兴.第一次采访,是听说他 在46年前曾在村里的坑中救过两个人 的命,但从来没说过.近半个世纪后, 被救的两个人才知道真相,都非常感 动,要找他致谢.老人说什么也不要. 两个人想到了报社.采访的时候,问老 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老人说,是受爷 爷的影响. 我们写下 《半个世纪后的第二次 握手 》 《刘福兴救人从来不留名》的 整版报道.没想到,这组报道竟然引起 了寻恩连锁反应.不断有人找到记者, 表示要找他寻恩、致谢.与此同时,老 人还不断见义勇为,在持续一年的时间 里,数次救人,我也进行了跟踪采访. 其中的故事,既有传奇性,又让人感 动. 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作为新闻 工作者,更需要好学善思.我们要善于 从新闻之中读出超越事实的东西.恰如 读沙漠读出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 出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润物无 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气势磅礴的豪 情.
四、 笔力 所谓笔力,就是新闻报道的表达呈 现.一篇新闻作品,最终是要通过文字 来呈现的.那么,什么样的文字是新闻 工作者应该追求的呢? 这里借用 《高墙外的牵挂》 一稿, 来谈谈笔力的问题. 采访海兴 五老 帮教团结束后, 在写稿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讲 好 五老 们的帮教故事?正当我思忖 良久、不知如何下笔的时候,儿子缠着 我问采访的故事.霎时, 五老 们的 那些故事在我脑海中闪现.我深吸一口 气,从印象最深的 公判大会 讲起, 不由自主地讲到了周海东的故事.故事 讲完了,儿子也听得入了迷.这时,我 若有所悟,问儿子: 你能感受到这些 爷爷奶奶还帮过很多人吗? 能呀! 儿子说.儿子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信 心.我想,能不能以周海东的故事为主 线,来写 五老 的帮教故事? 落笔时,我的脑海中总是闪现出王淑 凤等 五老 的形象,闪现出周海东以及 沧州监狱里那些服刑人员的身影.我知 道,他们是真的把服刑人员当成自己的孩 子.行文中,我怀着和他们一样的情怀, 没有拔高 五老 ,也没有贬低服刑人员, 把他们都当成完完整整的人来记录. 文章结尾,我放弃了那种为结尾而 结尾的写法,笔触随情而走,写到最 后,感觉所有的感情都抒发出来了,也 就自然而然地收笔了. 文章见报后,收获了很多好评,并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