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无理的喜欢 | 2017-08-23 |
电话:
8 8
0 9
6 7
1 8
邮箱:
6 9
3 6
3 3
5 1 @ q q .
c o m
2 0
1 4 年1
0 月1
6 日 星期四 瓯越 风土
9 记忆本报记者 王舒 民国时期, 温州著名童谣 《叮叮当》 有另一个版本: 叮叮 当, 叮叮当, 三角门外孤老堂. 琅琅声, 琅琅声, 清明桥畔有学 堂. 这琅琅声说的是
1 9
4 4 年成 立的永嘉县建国高级商业职业 学校的读书声, 它是温州第七中 学 (温州艺术学校) 的前身. 风雨沧桑, 岁月如歌, 温七 中如今已经走过了整整
7 0 年的 历程.几迁校址, 几易校名, 历 尽艰辛与坎坷, 由私办到公办, 由商到文, 再到艺文并重, 一如 往昔伫立在松台山下, 九山河 畔, 生生不息, 薪火不灭…… 商校起步 艰苦办学 当时正值抗战最艰苦的时 期, 凡是商学院毕业生或具有财 经专业知识的人员, 一度颇为 '
吃香'
, 尤其是抗战时的温州, 工商业发展迅速, 成为东南沿海 重要的港口城市, 亟须商业、 财务、 会计、 税务等专业人才. 在 已故建国高商第四任校长徐光 蘧的 《我所知道的建国商学校》 中, 曾记录下这段创办背景.如 今以艺术见长的温七中, 建立初 期被寄予的却是培养商业人才 的重任. 创办商校的倡议, 由当时省 税务管理局局长、 温籍留法学生 张淼提出, 得到了省教育厅以及 温州工商界、 地方士绅的赞同和 支持.办学初期校舍只能暂借 九山河畔汪宅家祠 (现在温州少 体校部分校址) . 学校首批招 收7
0 余名初中毕业生, 然而开课 仅半年, 温州第三次沦陷, 学校 就被迫停课, 直至1
9 4
5 年8 月才 重新复校.复校后, 校舍改租增 爵小学 (现温州师院部分校舍) 旧礼堂楼上八间和三楼一间作 为教室及办公用房, 而学生寝室 则另租附近市民住房, 进出是在 大墙外架设木制楼梯, 把窗口改 成门户来走, 足可见当年办学的 艰难与清苦.之后迁移到清明 桥畔, 校舍虽大得多, 但依旧是 烂泥破地, 教室前后通风无玻璃 窗, 遇风雨天屋内漏雨, 外面下 稍大点的雨, 教室内便满是雨 水. 然而就是这么一所有些简 陋的民办商科学校却集聚了一 支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 《高商 业簿记》 课程由戴千里、 吴崇泉 分任, 戴千里是当时温州最著名 的首席会计师.国语由戴家祥 担任, 亦是首屈一指.在建国高 商的名师录上, 还记录着梅冷 生、 马骅、 陈守庸和章太炎之女 章展等人的名字. 虽办校艰苦, 但建国高商仍 秉承着严谨的办学之风. 毕业 生必须保证质量.所以学校历 年学生人数, 总是一年级济济一 堂, 大有人满为患, 年级愈高, 人 数愈少, 毕业时却寥寥可数, 年 年都是 '
宝塔形'
. 在徐光蘧的 回忆中, 这段日子虽苦尤乐. 学校因敬业的教师、 出色的 教学而办得红红火火,
1 0 年中共 培养了毕业生2
4 8
4 人, 在温州地 区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艺之花 遍开校园
1 9
5 8 年, 学校改名为 温州 市第七中学 , 一直沿用至今. 而如今, 温七中又多了一个 温 州艺术学校 的名字. 艺术学 校 之名并非偶然所得, 事实上, 文艺之风在温七中可以说由来 已久. 温七中的文艺活动, 最早可 以追溯到
1 9
4 4 年.解放战争期 间, 日益高涨的温州学生爱国民 主运动波及校园, 学生创建 高 商剧团 在东南大戏院公演 《结 婚进行曲》 《野玫瑰》 等革命进步 话剧. 而真正让七中文艺闻名全 城的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