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2018-05-12

1 篇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上述成果被他人广泛借鉴和引 用,并获得了大量积极正面评价,SCI 他引合计

1021 次.有力推动 了高分子生物材料、再生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客观评价: 对科学发现点

1 的评价: 该项目率先提出了聚酯类生物材料的表面胺解方法学, 获得了亲水性和可反 应性的表面, 在各种聚酯类生物材料上广泛使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Rocky Tuan 教授引用了代表性论文

1 并评论道: 植入体内的器械需要携带具有生物活性的功 能分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惰性的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和活化,从而进一 步固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基质分子(Tissue Engineering: Part A, 2017, 23, 166-176.) .欧洲生物材料学会主席、意大利国立研究院的 Ambrosio 教授引 用了代表性论文

1 并评论道: 通过胺解的方法在材料表面引入氨基,可以调控表 面亲疏水性,并能固定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多糖、多肽等.这一方法在 生物材料的改性及组织再生的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Biomacromolecules 2012, 13, 3510-3521.) .长春应化所的苏朝晖研究员受该项目工作的启发,采 用可控胺解技术在聚乳酸材料表面引入活性基团,用于固定明胶( Acta Biomaterialia 2006, 2, 155-164.) ,以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该项目率先通过梯度材料选择性调控细胞迁移和分化, 其贡献已得到国际同 行的广泛认可.层层组装领域的知名学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 Picart 教授等 引用了代表性论文 2, 并评论道: Gao 等人通过盐溶液梯度处理 PSS/PDAC 多层 膜,能够得到溶胀程度渐变的多层膜梯度材料,同时保留了其化学性质.在细胞 密度适当时,能够观察到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梯度上水化程度低的方向迁移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5, 4, 811-830.) .瑞士苏黎世理工 大学的 Dittrich 教授认为该项目的研究证明材料的粘弹性可显著调控成纤维细 胞的分化和迁移,这些新发现在细胞的应力传导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2012,16, 400-408.). 对科学发现点

2 的评价: 该项目首次发现了水溶性带正电荷物质在模板微胶囊内部的自发沉积现象 并阐明了内在机理, 该机理可以用于多种水溶性功能分子在胶囊内部的高效包埋 (代表性论文 4) .提出的科学术语自发沉积(spontaneous deposition)已经 被国内外的同行所接受和采用. 如模板组装微胶囊领域的知名学者,美国德克萨 斯A&

M 大学 McShane 教授等在论文中(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 2007, 3, 170-177.)中评价道: 术语自发沉积(spontaneous)已被用来强调 微胶囊内部的电荷对酶具有吸引作用;

在此情况下,微胶囊囊壁性能的改变不会 对物质的包埋产生重要影响 .荷兰 Radboud 大学的 van Hest 教授在综述性论 文中(Chemical Reviews 2009, 109, 6212C6274.)评论代表性论文 4: Gao 等发现胶囊内部形成的复合物可以提供驱动力让水溶性物质穿透胶囊囊壁并沉 积在内部. 基于这个原理, 可以让许多水溶性物质实现在胶囊内部的自发包埋 . 该项目发展和完善了多种功能微粒的制备技术, 得到了具有类似红细胞结构的微 胶囊,得到的胶囊具有优异的形变恢复能力,可以顺利通过狭窄的毛细管,有望 在组织再生材料的活性物质传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代表性论文 5) .层层组装 领域的知名学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 Picart 教授等在论文中(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5, 4, 811C830.)认为该项目成功制备了模拟红细 胞形状、 尺寸和功能的多层膜微胶囊,并实现了胶囊通过狭窄毛细管的变形与恢 复行为和氧气输送.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 Kharlampieva 教授等(ACS Nano 2014, 8: 5725-5737.)也认可该项目通过层层交联组装制备得到的模拟红细胞的碟形 微胶囊表现出氧气携带能力和通过狭窄毛细管后的形变恢复能力. 美国佐治亚理 工学院的 Tsukruk 教授等评论代表性论文 6: Wang 等展示了通过 Pyrene-PAH 微胶囊制备复杂多层次结构, 这种微胶囊通过不断的水解开始长出纳米棒并最终 都转化为纳米棒(Chemical Reviews 2017, 117, 12942-13038.) .中国科 学院化学研究所李峻柏研究员也认为该项目制备了新型的荧光微胶囊, 观察到有 趣的一维纳米结构从这种微胶囊上长出来,这种结构有望用作先进的荧光器件 (Chemical Reviews 2015, 115, 1597?1621.) . 对科学发现点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