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A003 | 2018-07-05 |
11.16 星期二 中国作家代表一行到波士顿的第一个 活动不是与当地的作家见面, 而是去参访 那个在中国文学界颇为著名的瓦尔登湖.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 咱们这里曾经流行 过梭罗写的散文集 《瓦尔登湖》 , 那是梭罗 先生自己一个人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的 自述. 他写这个湖, 写在那里开荒种地, 写 那里的植物, 写那里的动物. 这本书感动过 整整一代中国青年, 那是我们那个年代青 年人小资生活的偶像所在. 代表团成员之 一的北大教授、 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这样说. 一踏上湖边的土地, 我就能明显感受到王 蒙先生、 张炜先生、 张抗抗小姐的激动, 甚 至连 80后 作家马小淘, 也显得十分兴奋. 大家走向那个瓦尔登湖纪念品小屋, 去为 自己这一行寻找一点证物. 瓦尔登湖, 英文叫Waldon pond, 准确地翻 译的话, 应该是瓦尔登池塘. 大家可能都记得 美国一部很著名的电影 The Golden Pond , 译为《金色池塘》 . 相信那部电影的影响, 一点也 不比 《瓦尔登湖》 的影响小, 但人家就这样翻 译了, 这里中文就叫湖, 不叫池塘. 来到水边, 湖面不小, 远比北大的未名湖大得多了. 王蒙 先生说, 这在中国该叫湖了. 也许, 当年翻译 这部书的译者是来过的, 感受过这个湖, 翻译 是准确的. 湖水清澈见底, 岸边林木葱郁. 靠近水 边的几棵枫树叶子已经有点红了, 倒映在 水里, 点染了些许的红色, 让人心醉. 几棵 不知名的树已经整个红了, 树下面, 一群孩 子光着身子在戏水. 那些大人们也在轻松 地游着泳. 一打听, 水温70华氏度, 约21摄 氏度, 一来可见这里人们的健康, 二来也可 想这已经是瓦尔登湖最后的游泳季节了. 与我们同去的乔先生与徐女士很高兴地跟 我们讲述着那里的故事, 说冬天的波士顿 多雪. 也许不久, 这里就要被厚厚的雪所覆 盖. 我们沿着湖边走去, 一路都在林子里穿 行. 阳光透过树叶, 零星地洒落在地上. 林地 里到处是倒伏朽掉的木头, 在它们的身上, 到 处是洞, 还长出了一串串白色的、 金色的蘑 菇. 它们早成了虫子的美食和栖身处, 还有蘑 菇们的养料. 风过处, 不断有硕大的橡树果实 掉下来. 陈晓明先生不断地挑大个的拣着, 说 要带一些回去, 告诉喜欢瓦尔登湖的文学爱 好者们, 这是来自于瓦尔登湖的圣物. 林间的 松鼠很悠闲, 不断地跳来跳去. 在这个硕果累 累的季节, 他们还用得着去为寒冷的冬天收 藏些果子吗? 在湖的尽头, 是一个小水塘, 塘里长 着一团一团的浮萍, 几段朽木半浮着, 长 着青绿的青苔. 塘的四周比湖边其他地方 的色彩与层次都要丰富得多, 倒映在水 里, 随着阳光移动, 让水塘变幻着五彩的 梦. 水塘边的高地上, 踩过绵软的落叶堆 积, 就看到了当年梭罗居住的那间小木屋 的遗址, 现在那里只剩下一堆石头了, 也 许是当年梭罗先生用来当房基的吧. 边上 的树上, 用图钉钉着一些纸条, 细看才知 道是我国那些朋友们写下的参访的记录. 怎么大伙把这个在国内旅游的恶习也带 到美国了呢? 不过还好, 不是刻在树上, 还 算能接受. 在这里我突然想, 会不会当年 梭罗先生命名那本书用的是这个小池塘 的名字, 而并不是外边那个大湖的名字 呢? 或许, 本应该就译成瓦尔登池塘才对 的. 我们往回走时, 一个刚游完泳的妇女手 举着一个塑料袋子, 招呼一起走来的一群小 朋友: Look, Jelly fish! 我走过去细看, 原来 里面有几个拇指大小的透明水母在游动. 她 告诉我, 这种动物消失300多年后才再次出 现在这个湖里. 我知道, 那种水母只有在很 干净的水里才能存活. 我一方面惊叹这里环 境的清洁, 另一方面, 更惊叹于生命的顽强. 为了能够等到合适的环境, 这一等就是300 年. 在离开瓦尔登湖前, 张炜先生说以前去 看过复原的梭罗的小木屋, 门前应该有他的 铜像. 但我们一路都没有发现, 最后我们在 停车场的边上看到了那个小木屋, 它真的很 小, 大约就10平方米, 一张很小的床, 一张小 桌子, 中间是一个取暖炉, 也许这个炉子还 兼着做饭炉吧? 梭罗先生就在门前不几米外 的树下, 大步往前走着. 他个子不高, 也就一 米六左右的样子. 令我一惊的是那条粗粗的 将铜像与树锁在一起的锁链, 原来这里的梁 上君子未必那么敬重这位探险家、 文学家. 离开瓦尔登湖, 王蒙先生感慨, 以前住 在哈佛那么长时间, 居然没来过这个地方, 早该来的. 白描人生 我的 孤凤鸣 终于有了自己的古琴, 圆了 11年的古琴梦. 忘记从何处听来古琴之名又 因何由听到古琴旋律了, 只记得夏 季的一个夜里, 竟是梦到了古琴. 依 稀记得梦中有个女孩子在抚琴, 于 是以后便惦念上了. 忆当时不过懵懂少年, 倒还 没有考虑买琴, 更不知古琴可寄 何种情思.单想能拥有一架古琴, 隐于幽径深谷内, 避于竹篱 柏翠间, 当窗竹几, 雅鹤清泉, 溢 于泠泠中对月而抚, 该是多么玄 妙的事情啊! 这一想, 居然占据 我心11年. 年龄渐长, 知晓了一些琴识典 故、 伶人名曲, 便更想学一学文人雅 士, 装一装孤清, 附一下风雅. 待到大学时, 一次与一位师 姐聊天, 听她谈起正跟朱子易先 生习学古琴, 就更想拥有一架古 琴了. 想归想, 当时愿望还是无 法实现的. 后步入社会, 在浮躁喧嚣的 闹市里, 限于条件, 糊口已然为头 等大事, 更何谈风雅. 但人往往就 是这样, 越是得不到的, 人的动念 也就越强烈. 慢慢地收入渐高, 生 活条件渐好, 这种执著却也越来越 重. 于是乎, 省吃俭用半年多, 终于 攒了足够的 青蚨 , 从扬州定做了 一把古琴. 当琴送到我的面前, 褪去外包 装护套, 看到第一眼, 我的手颤抖 了, 感觉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不期 而遇, 又像是心仪已久的女孩站在 面前, 竟不敢举手触摸了. 那种 只 有近慕之情而无非分之想 的念 头, 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 琴好, 首先是琴的名字好. 定 做时, 我把古琴起名为 孤凤鸣 . 取自古风 猗猗绿绮琴, 中秘云和 音. 一弹动鸣玉, 再弹锵南金. 翩 翩玄鹤舞, 幽幽孤凤鸣 中的 孤 凤幽鸣 之意. 孤凤鸣 用料还是相当讲 究的. 它通体黝黑, 内泛殷红, 面 板为桐木, 底板为梓木, 以鹿角 霜调和生漆为灰胎, 冠角、 雁足、 琴轸为花梨木. 在底板上, 孤凤 鸣 三字为鎏金行楷, 下配白居 易的 七弦为益友, 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 其间无古今. 字体 为镀银小篆. 孤凤鸣 古雅端庄、 静谧如灵 的外体, 单是欣赏就已浑然是韵. 待凌空下指, 引来一声嗡鸣般的清 音. 声音清亮宏大之中更兼深沉浑 厚, 余韵悠长. 宛转缠头锦, 淋漓蘸甲觞. 弦松调宝柱, 笙咽炙银簧. 慢慢 拨动琴弦, 在古韵幽幽中引来无 数遐思…… 多少剑胆文心, 因它, 书写一 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