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 2018-10-20 |
1960 年从莫斯科学成回国, 崔已经
35 岁, 青春年华正赶上轰轰烈烈的社会主 义建设.当时, 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我国工 业生产急需品, 但无力自主生产, 每年需动 用大量外汇进口, 且价格是普通钢的
10 倍 以上.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 崔 暗暗立下钢铁志. 崔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实验室建起 来.他一方面带着老师去工厂调研, 了解需 求, 一方面想办法购置仪器设备, 请人制作, 还亲自动手建起了熔炼、 盐浴炉、 热处理等实 验室. 为了控制温度, 他和老师们坐守在
1200 摄氏度的盐浴炉旁, 手指按着控温开关, 眼睛 盯着仪表, 一干就是通宵. 百炼成钢.经过不懈的努力, 崔终于 研究设计出基于我国富有元素的新钢种冶炼 方案, 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由此出炉, 输 送到生产建设之中. 10年三获国家发明奖 崔说, 对于工科来说, 应用研究至关重 要.他重视与厂家直接对接, 和同事常年与 工人们摸爬滚打在一线. 20世纪70年代, 他在哈尔滨轴承厂一住 就是
3 个月.经过反复试验, 新模具钢制成 的模具寿命比旧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 每 副模具寿命可超过两万件. 那些年, 他一年四五个月都在厂家来回 跑.每研制成功一种新钢种, 他便亲自背着 沉重的钢模, 搭着火车, 风尘仆仆赶往厂家进 行推广. 从1981 年到
1991 年, 作为第一发明人, 崔连续获得三项国家发明奖.20 世纪
80 年代初, 崔与钢厂合作, 经反复实验, 研制 了一种易切削精密模具钢, 为上海一家无线 电厂解决了线路板模具大难题, 仅此一项每 年可节约
100 多万美元外汇, 这项成果于 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鉴于崔的贡献,
2013 年全国热处理 学会成立
50 周年大会给他颁发了 终身成 就奖 . 80高龄撰写200万字钢铁专著 2006年, 崔开始撰写 《钢的成分、 组织 与性能》 , 这部卷帙浩繁、 200多万字的巨著, 凝聚着他半个多世纪的心血, 包含钢铁研究 和生产实践的方方面面, 是我国首部全面系 统介绍特殊钢的 百科全书 .为完成这一艰 巨工程, 时年
81 岁的崔自学电脑, 从资料 收集、 文字编辑、 图形制作, 到输入、 打印, 全 是老人独立完成, 于201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 版. 长达6年时间, 无数个日日夜夜, 崔静 静坐在书桌前, 把脑海中的知识用文字和图 表源源不断地输入电脑.他说, 写作过程中 不断加入新的东西, 还要不断修改, 请别人做 不了. 崔的博士生、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激光 与太赫兹功能实验室副主任曾晓雁敬佩地 说, 撰写这样一部巨著, 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才 能完成. 崔告诉记者, 正在对这部专著修订, 补 充最新的钢材标准, 与国际接轨, 争取明年再 版. 这位一生献身于钢铁事业的老人, 90高 龄仍孜孜不倦地工作.采访中, 感觉他身上 总有一种精神, 一种力量打动你.
2013 年, 崔和夫人朱慧楠、 女儿崔明 玲共同捐资
420 万元设立 勤奋励志助学 金 , 帮助华中科技大学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 业.每年45名学生受助, 每人8000元. 百年人生, 百炼成钢.2016 年崔被湖 北省委授予 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
2017 年4月被评为 荆楚楷模 . 平和安详的崔, 像一条静水流深的河, 看似波澜不兴, 实则容纳百川;
又像一块自然 本色的钢, 看似朴实无华, 实则百炼而成. (据新华社武汉5月5日电) 百炼成钢――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崔 新华社记者 俞俭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 在中华职业教育 社成立100周年之际,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 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 代表中 共中央, 对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