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喜太狼911 | 2018-12-13 |
3 间陋室,发展到拥有主城 区的两个院区,从三个指头一个 枕头 的中 医门诊部,成长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以 鲜明的针灸、推拿、康复、骨伤专科特色和浙 江名中医馆的名中医优势享誉省内外.不论是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会到的妙手仁心,还是医 院传达出的中医中药文化精神,都已成为这座 城市发展历史中一个柔软而贴心的部分,人们 心目中一个难忘的记忆.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上,浙 江省中山医院的演变与发展,值得被瞩目. 征集细则 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11月20日 征集要求: 请讲述你与中山医院多年来的深情交 往和不解之缘.要求有故事、 有细节, 生动、 真实、 可读、 温暖. 文章体裁不限, 字数在
1500 字以内. 如有与文章相关的照片, 也可一并附上. 来稿请发送至电子
邮箱: xihusanke@ 126.com (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 中山医院 征文 ) , 并在文内注明作者真实姓名、 联系 电话和通讯地址.也可邮寄至: 杭州市体 育场路
218 号杭州日报文体副刊中心 收 邮编:
310041 (请在信封上注明 中山医院 征文 ) .所有来稿不予退稿, 请自留底稿. 文字和图片一经刊登, 均有稿酬.主 办方对来稿享有使用权和版权. 活动结束后, 我们将进行评选.其中 一等奖一名, 将获价值
2000 元奖品;
二等 奖三名, 获价值各1000元的奖品.三等奖 五名, 获价值各500元奖品.纪念奖十名, 获价值各200元奖品. 本次征文活动的相关动态敬请关 注杭州日报文艺群 杭州日报文艺群 从老浙大到密渡桥 从中医门诊部到省中山医院 55年的故事 等你来说 编者按 妙手仁心――中山医院民间记忆大征集 活动启动一周 (详见10月13日B3版报道, 或微信公众 号 杭州日报文艺群 ) , 我们已连续收到读者的来稿, 回忆大都温暖而美好.而在医院内部, 也引发了 一场记忆的震荡.昨天, 老门诊部中药房的前辈们举行聚会, 我们的记者应邀参加, 从蒋莉莉、 邵月 如、 杜奕鸣、 贺铭莉、 李美玲五位药师处, 聆听了一肚子的故事回来.原来中药房的责任是那么重大, 即使医生开错处方, 也要先追究药房, 因为中药师有拒配权 .原来煎好一帖药, 有那么多门道…… 中药这碗饭, 是良心饭 .30年前, 一位老药工这样告诉小药工.后来, 小药工成长为医院药剂 科的负责人, 他说, 这句话一辈子印在他的心里. 良心饭 , 也就是今天所说的 匠人精神 , 这朴素的 真理, 便这样代代相传――那些全心投入的青春岁月, 那些精湛美妙的传统技艺, 那些不能动摇的坚 韧信念――55年, 正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塑造了一座医院的品性、 基调和特点. 不管中医西医, 药房都是非常重要的, 是一 家医院组织机构是否健全的标志.1961 年浙江 中医学院成立门诊部后十几年, 一直没有药房, 都是医生开了方子, 病人到外面药店去买药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 门诊部病人很多, 社会影 响力很大, 为了更好地造福患者, 中医学院决定 组建门诊部自己的药房. 门诊部请胡庆余堂两位老药师来带领我们 上岗.当时进入药房工作的职工都要经过严格 培训的, 读夜校、 上中药班, 经过两三年学习和长 期的实践工作, 才能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中药师.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中药房已经拥有二十多 名职工, 四个科室, 分别是配方部、 中药仓库、 中 成药仓库、 煎药房.配方部人最多, 有十几个药 师. 在中药房工作, 责任重大.医院规定, 患者 如果饮用药出现问题, 药房是第一责任单位.即 使医生开错处方, 也要先追究药房, 因为中药师 有拒配权. 所以, 从医生开方到药房出药给病人, 每一 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 必须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高效.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兢兢业业地工 作, 为中药房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年华. 药师们都练出一手抓药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