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ZS133 2019-01-21
玉竹? 谢光明 南国红豆丰收季节 周文静/摄 本版责任编辑/胡玉琪 E-mail:hsrbhyq@163.

com 悠悠心曲秋天到了? 焦水奇 第3版万家灯火2018 年10 月4日星期四 www.huangshannews.cn 六角楼闻铃? 钟义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也是艺 术的花朵.如果说宫殿园林是大 散文, 恢宏壮丽, 气宇轩昂, 那么亭 阁水榭则是小品文, 玲珑精致, 别 有趣味.在江南, 大小数百座名楼 散布于各地, 往往成了外来客们解 读当地人文的一把钥匙.它们指 示的是地理坐标, 昭示的是朝代轮 替, 涵纳的是风土人情, 呈现的是 岁月标本, 映照的是城池变迁.这 些浸透古人汗水、 智慧并承受无尽 风雨淘洗的砖木架构, 因为材质的 易燃易腐, 再加上雷雨密布、 暗夜 野火, 导致它们难以安然保存数百 年, 又遇上改革中城市化的浪潮, 古建的大规模拆除, 使我们再也无 法窥见楼阁的原本模样, 只能看到 复建后一再重修的假古董、 仿古 楼, 但这似曾相识的飞檐画角、 一 砖一瓦、 一图一刻也足以让我回溯 到那一段车马萧萧的画轴里, 进入 城市内在的典籍中. 我要写的是甘棠的六角楼, 它不如南昌的滕王阁那般富丽高 贵, 不如武汉的黄鹤楼那样文采 飞扬, 也不如洞庭湖畔岳阳楼那 样气象万千.就如同一位素颜朝 天、 低调无华的乡间母亲, 并无赫 赫身世、 绝世容颜可以向外人炫 耀,却默默哺育了一个个孩童.今天, 在古邑新城, 登高凭栏, 抚 琴柔婉, 饮酒增兴, 特别是在微风 吹拂时, 自然的巧手弹拨起声声 铜铃, 极远的江水波涛、 熙熙攘攘 的街市定格成了远背景, 极目放 眼, 似乎可以阅尽江南风色, 足以 畅快十分了. 铃声中我读到的是崔宪崇文 礼贤的雅意.崔氏是甘棠的第一 大姓氏, 明朝中叶逐渐繁衍兴旺, 以至于鼎盛.明清两代, 名士学 者辈出, 据统计, 共有

46 人考中 举人,

11 人考中进士, 重视读书 和文教事业是崔氏家族的显著特 点, 在徽州地区算得上和许氏、 胡 氏家族齐名的望族.万历朝, 为 迎接三朝元老四部尚书毕锵告老 回乡, 崔宪作为族中代表、 地方乡 绅, 出资兴建楼宇, 一来彰显毕锵 在朝功德, 功垂青史, 以激励后世 学人效法前辈;

二来增添一道人 文景致, 为乡闾贤达观瞻山水、 延 览风景提供便利;

三来可与崔氏 宗祠互为陪衬, 聚才气, 蓄风水, 为本家族续接文脉. 铃声中我读到的是工匠毕昌 等人的匠心.毕昌是太平人, 一 般认为他有幸参加了明代皇宫的 修复, 带回一些设计图纸, 设计出 八角楼, 又因火灾毁坏, 明末崇祯 年间由崔应兆重建,改为六角楼.此楼三层高, 重檐围廓式形 体, 每层六条脊, 以楼顶的琉璃葫 芦为中心, 挑起

18 条飞檐,

18 个 翘角, 檐角挂有风铃, 形成冲天展 翅、 直入云霄的气势.每层设有 花窗, 迎面是照壁, 最高层下供魁 星菩萨, 上有藻井, 绘刻双龙戏珠 图案.它的设计, 将传统对称结 构和徽派檐角风格相融, 不施斗 拱, 继承中又显变化创新. 面对这座怀古抱今、 风雅数 百载的角楼, 我思考的是匠心对 于建筑的意义.建筑的本质是一 种人格, 一种品牌、 一种塑造.匠 心是筑就经典的灵魂, 它反映在 器物上就是可经受时间的考验, 就像十年前的一口锅依然好用, 就像奶奶传下来的一块怀表到了 孙辈手里依然嘀哒作响.在呼唤 工匠精神的今朝, 回头看看风雨 中屹立不废的楼宇, 我对那些不 曾谋面的古代工匠油然生出敬佩 之意.他们不求快, 只求精, 不追 名逐利, 只把质量作为信仰, 精雕 细刻, 为一座楼注入凛凛风骨, 也为一座城市注入精神涵养.何况, 这些土木建筑本来就是城镇 的永久市民, 它们以自己的个性 化、 独特化形象屹立在大地之上, 无声诉说着自己的语言, 在塑造 城市人的性格方面, 可能比教科 书还管用.遗憾的是, 随着新城 的重新布局, 老城竟然几近湮没, 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高楼大厦 成为当今城市的主宰, 即使能在 巍巍高楼之中看到古街古楼, 也 多半是后人凭空加上去的点缀, 缺少历史依凭和文化沉淀.行走 在千城一面的繁华闹市中, 单调、 乏味、毫无生机.诗人于坚说: 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 令我的写 作就像是一种谎言 .因为记忆 缺少参照物, 一代人的故园集体 后撤, 直至消失无影.我们问路, 首先想到的是地标建筑和街道地 址, 但不会去询问秦汉的砖瓦、 唐 宋的客栈、 明清的小苑、 民国的典 故.一代人的乡愁集体沉没了, 游子归来, 可以找到年少时玩耍 的空地, 却找不到记忆中的一堵 院墙, 一檐飞角.那一刻, 天风飘 荡, 城台废墟, 他们无迹可寻, 却 又无法言说, 最后在哑然中失语, 在失语中空洞, 就像一个人被抽 离了血肉后只剩下空壳. 听老一辈人说, 上个世纪中 叶, 以六角楼为龙头, 周围依次分 布有关圣庙、 东平王庙、 五马坊、 义学等古建, 可惜这些庙宇、 祠堂 或者自然坍塌, 或者人工废弃, 在 甘棠老街中悄然遁形了, 不然大 概也会像福州的三坊七巷那样远 近闻名吧.今时今日, 历史文化 街区隐隐约约在商业大潮中迷失 了自我.文物的格调, 会在我们 这代人手中被更改吗?匠人的记 忆, 会在我们手里被放逐吗? 铃声中我读出明清士子的快 意.迎接朝臣归乡是它破土而出 的一个原因, 但开筵席、 论文章成 了它今后一个时期的常态.每年 农历二月初四, 甘棠的文人到六 角楼中焚香参拜文昌菩萨, 聚会 论文,角楼成了雅集的绝佳场所.既然是雅集, 必定是雅而不 俗, 更像是今天的文艺沙龙.你看, 绿郊之中, 山野之外, 士子们 以春秋佳日、 松风竹月为背景, 以 楼阁亭轩为依托, 以畅怀遣兴为 追求, 以诗酒逍遥为媒介, 以徜徉 自然、 吟诗作对、 清谈高论、 品酒 茗茶为方式,轩榭之中,廊道之上, 他们述往事, 思进退, 想仕隐,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或争论, 或 浅唱, 或在短短的纸页上挥毫泼 墨, 一抒读书人的心头块垒, 大笑 于雅会之上, 众人之前.明代的 雅集是小众化的, 更强调文艺范, 更注重审美性和娱乐性, 不再像 早期的邺下雅集、 金谷园会那样 由权贵主导、 依附权贵, 活动不拘 形式, 更加自由, 一朵花, 一杯茶, 也足以他们尽兴而归. 有一位诗人在游览六角楼后 即兴赋诗道: 历经风雨叹徽运, 走 过春秋阅楚疆.不见琼楼邀古月, 唯有神兽鉴沧桑. 徽派工匠毕竟 已经被黄土掩盖, 徽州士人诗文唱 和、 杯酒起兴的盛筵也在霜天月色 下散场, 炊烟袅袅, 离歌四处, 六角 楼终归还是甘棠古建筑的孤本, 孤 零零地映证着历史上的清明光景、 风流渊薮.我有时会选择清晨或 日暮时, 穿过城西老街集市, 穿过 层层叠叠的旧宅新院, 在六角楼跟 前驻足、 抬望、 倾听, 文气笃定的角 楼上风铃摇曳, 传来清清浅浅的笑 声, 仿佛从明清史册的掌故中传 来, 从民间徽州的传说逸事中传 来, 渐渐融进小........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