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贾雷坪皮 2019-01-29
A08~A09 城事 ・ 看点 骄傲与荣耀 全镇的第一个博士 在弟弟曹向荣的印象里, 1971年出生的 哥哥曹继华尽管不善言谈但学习异常刻苦.

曹继华是曹家的第三个儿子, 曹向荣在 这个家庭里排行最小. 我上面有3个哥哥和2 个姐姐. 曹向荣说, 我是这个家里的第四个 男孩. 曹家的六个孩子, 除了大哥是济南钢铁 厂的工人外, 其他兄弟姐妹的生活至今没有 离开土地. 在曹向荣看来, 当时的父亲并没有要求 家里的哪个孩子一定要刻苦学习, 但三哥曹 继华却 与众完全不同 . 因为中考成绩是当时乡镇第一名, 曹继 华也自然成了乡初级中学老师眼里学生学习 的楷模. 我上初中时, 老师经常要求我向三哥 曹继华的学习看齐. 曹向荣说. 高中期间成绩优异的哥哥曹继华, 自尊 心特别强. 曹向荣还清楚记得全家去寻找从 高中出走的哥哥经历. 曹向荣说, 有一年冬天, 曹继华张贴在教 室后墙黑板报上的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撕掉 了,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他从学校里出走了. 后 来学校将这一情况通知了曹家, 曹家兄弟骑 着自行车、 驾驶着柴油三轮车分头寻找, 三天 下来, 一家人并没有找到曹继华. 正当所有人 焦急异常时, 曹继华却在那个严冬的午夜, 一 个人回到了家中. 天那么冷, 他脚上却没穿袜子. 曹向荣 说, 哥哥从学校里出走的六七天里却靠吃泔 水和餐馆的剩饭, 夜宿小餐馆, 从临沂市区步 行了150里路回到了家中. 之后, 学校老师向 曹继华道歉, 曹继华这才又返回学校学习. 1991年, 20岁的曹继华以优异成绩考取 了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 ( 现中国农业大学 ) , 并 担任班长. 还未毕业的他就被山东某农科院 和山东某农业大学看好, 并要求他毕业后到 单位工作. 但成绩优异的曹继华没有返回山 东工作, 而是直接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的研 究生. 他读研期间, 北京农业大学更名为中国 农业大学. 研究生毕业后, 曹继华于1998年考 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博士. 一个农家子弟, 经过多年努力考取博士, 这不光是我们家庭的骄傲和荣耀, 也是整个 村、 整个镇的骄傲. 曹向荣说, 在他们那个偏 僻的乡村里, 曹继华是全镇考出的第一个博 士. 曹继华求学经历在艰辛中进行, 在北京 读本科时, 每次回家的路费都是家里兄弟姐 妹凑的. 哥哥本科毕业那会, 父母为我们在农 村建房子, 花钱操持我们的婚事. 曹向荣说, 当时哥哥考研究生时, 连报名费和复习资料 费都拿不起. 之后, 曹继华的16个同学凑钱为 他交了报名费和购买了复习资料. 饥寒交迫 的曹继华熬过了前后11年本 科、 研究生和博士的求学与在陕西黄土高原 和内蒙古大草原的实习经历后, 2002年与中 国农业大学学堂告别. 书籍回家 用13箱书籍建起图书馆 与中国农业大学分别后, 山东的某农业 大学、 北京一家高科技公司和中国 ( 海南 ) 改革 发展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向曹继华抛出了橄榄 枝. 一段时间里, 曹继华在多家单位之间进行 权衡选择. 2003年秋天, 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 院一领导去北京开会时, 与曹继华进行了当 面交谈, 研究院看好了曹继华, 而曹继华也看 好了研究院的未来发展. 此时已经有很长一 段时间没有回家的曹继华突然给老家的四弟 曹向荣打电话称, 他要去海南的这家研究院 做科研工作. 从北国到南疆, 对于身为农民、 土里刨食 的曹家兄弟和曹父而言, 他们并不懂曹继华 走出象牙塔所要从事的 大事业 是一种什么 事业. 不管他做什么, 我们都支持他. 曹向荣 一直认为, 身为博士的哥哥曹继华的选择一 定是对的, 他愿意去海南, 我们就支持他去海 南 . 打这个电话的那天, 是中秋节之前的阴 历八月十三. 电话里, 曹继华除了告诉曹向荣 说将于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与研究院的那位 领导一起从北京乘飞机飞往海南外, 他还将 他这些年在北京上学期间所看过的13箱子书 籍, 从北京邮寄到老家曹家小河村. 一听哥哥要将整整13个箱子书籍邮寄回 家, 曹向荣在电话里急了: 都是些看过的书, 那么远, 邮寄干啥, 还花邮费! 电话里的曹继 华则向四弟表示, 这些书他不但要邮寄回家 乡, 而且还要利用起来. 利用起来, 怎么利用? 显然, 曹向荣摸不着头脑. 曹继华说, 他邮 寄回的这些书绝大多数与农业相关, 不但要 在村子里免费发放给村民看, 而且还要让父 亲将这些书籍带到集市上, 免费发放给乡亲 看, 向乡亲普及农业知识. 博士哥哥的一番说 教, 在此时的弟弟曹向荣看来仍是 正确的 . 曹继华乘坐的班机落地海南数天之后, 13箱子书籍也来到了曹向荣所在家乡湖头镇 的邮政所. 曹向荣接到通知, 则驾驶着手扶拖 拉机去邮政所, 在邮政人员诧异的目光里将 13箱子书籍运回. 按照博士儿子的 嘱托 , 年 迈的曹父每5天一次将儿子从北京邮寄回的 书籍送到集市上供乡亲免费阅读. 2004年春节, 从海南返回沂南老家过年 的曹继华, 看到众乡亲都来阅读自己的书籍, 突然有了一个新构想: 他要在家中建一个图 书馆. 曹继华认为建图书馆, 一方面可解决年 迈父亲肩挑书进集市吆喝的劳顿, 另一方面 可以增添一些实用农业书籍, 更好为乡民借 阅服务. 别说在一个乡村, 哪怕在当时的镇政 府驻地都没有图书馆. 面对博士儿子的构想, 曹家人仍没有反对. 只要继华说的, 我们都觉得是对的. 曹向荣说. 2004年大年初一, 伴随几个由砖 头和木板搭建成的简易书架, 图书馆就这 样在曹继华大哥家还未成婚的侄子的新房 里开业了. 图书馆开业那天没有燃放鞭炮. 辞职回乡建起图书馆后离家失联, 骄傲与荣耀 化为 博士出走, 一家三代 文/图 半岛记者 王永端 (署名除外) 山东沂南县曹家小河村 077号. 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 84岁的老人包西香端坐在屋檐 下的一个小木凳上, 张望着7米 开外的大门口. 2005年春天, 老人的博士 儿子曹继华离家出走. 之后, 老 人就一直在这里守望着, 期待博 士儿子某天归来. 整整14年. 老人背驼了、 发白了、 泪干 了, 但博士儿子依然杳无音信. 5100余个日日夜夜. 曹继华的弟弟曹向荣, 守候 着哥哥曹继华出走前在村子里 建起的服务乡亲的 小河图书 馆 . 一家三代守望接力. 身为家 庭成员仅有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