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摇摆白勺白芍 | 2019-05-05 |
30 年后.曾 经的年轻学生, 如今步入中年的尴尬境地, 当 年的 象牙塔 如今也已变得令人难以辨认, 成了一个受物欲和色欲污染的都会性存在: 邓冰等人以已离开校园
30 年之久的中年校 友身份重回学校, 面对的却是 师妹舞厅 的 纸醉金迷.身份的观照, 却呈现出一种新的 讽刺.曾经的香樟树和大草坪, 也笼罩上了 一层世俗化建筑的丑陋阴影. 《桃夭》 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在走出上世 纪80 年代的校园、 步入当代社会, 尤其是步 入中年之后的一系列必然处境, 也展现了他 们在法理与诗情的摩擦面前, 面对圆滑喧腾 的现实生活时家庭、 情感、 内心的挣扎与冲 突.张者笔下的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感受、 痛苦和探索, 然而却徒劳无功. 在整个
80 年代, 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 是宝贝, 这宝 贝就像一个美丽的青花瓷器, 这瓷器是那么 光彩照人, 一不留神被打碎了, 碎的是那样彻 底, 无法修复, 我们都成了碎片. 商品社会的价值崩溃、 人格自弃, 处在世 纪之交的知识分子找不到精神栖居的困顿和 危机, 中青年知识分子在世俗化、 实利化的社 会里的挣扎与彷徨无措……正如海德格尔所 说, 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带有强烈的失 落感和无奈的叙述, 向我们抛出了这样的问 题: 作为一只曾经的青花瓷瓶, 在碎裂得面目 全非遍体鳞伤后, 还能否保持当初那份天真 的执念?人过中年, 当面对情感的危机与生 活的泥淖, 又该如何自处? 答案就在书中.上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 文学作为一个大的能指, 涵盖了几乎全部社 会内容, 大学更是被喻为 象牙塔 .然而进 入到
90 年代, 象牙塔 的面目日渐模糊, 反 而逐渐演变成一个和大社会血肉相连的小社 会.张者正是认准这个主题, 书写了一个时 代的改变, 也真实反映了
20 世纪中国相当一 部分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欲望已转化成他 们的内在肌理, 在欲望面前, 现代知识分子 并不是为了守住某种道德堤坝或者操守而拒 绝, 而是为了安全 .尤其以 《桃李》 最为典 型, 小说以一个研究生的视角, 真实再现了当 下大学校园里的种种怪现状: 学术腐败、 公关 活动、 游戏爱情, 写出了拜物拜金时代下学子 们遭逢的巨大冲击. 小说中的人物承受着对金钱的欲望、 对 性的欲望, 也承受着扑面而来的现代性焦 虑.然而尽管有人沉沦下去, 更多的人则在 凭本能向上挣扎, 哪怕污泥没过脖颈, 也要努 力扬起头来呼吸, 或许就能以恣肆旺盛的生 命力, 从容面对变幻莫测的命运戏弄和调侃, 走出一条灼灼其华的路.这也是 桃夭 这一 标题所暗示的: 桃花尽力绽开后, 冶艳动人的 花瓣凋落, 命运却赋予她饱满的果实.外部 平息了灿烂的景象, 流于平常, 内部则在不断 充实, 再以另一种形式向外散布, 惠及周围. 果实成籽回归地母的怀抱, 孕育新的能量, 或 许正是作者在借由意象, 呼吁这个浮躁喧哗 的时代进行精神反思. 一只中年青花瓷瓶的修行 马林霄萝 张者的 《桃夭》 书写 了一个时代的改变, 也 真实反映了
20 世纪中国 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 生存状态: 欲望已转化 成他们的内在肌理, 在 欲望面前, 现代知识分 子并不是为了守住某种 道德堤坝或者操守而拒 绝, 而是为了安全 . 新作聚焦 张者长篇小说 《桃夭》 : 创作谈 文学评论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卑微的正义与历史的另一面 ――郭金牛诗集 《纸上还乡》 浅读 陈福民 评论责任编辑: 行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