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2019-07-01
照片:课堂录像实景 2.

从告诉事实到组织观察 ----小学自然《淀粉》片段"淀粉遇碘酒变为蓝紫色" 现代自然科学课程理念指明,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 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课程应教给学生科学加工的方法, 给他们提供一种思想工具, 这样,学生就会更接近地了解作为科学特点的探索精神了. 小学自然"淀粉"是一堂带有实验的课,其中"淀粉遇碘酒变为蓝紫色"是 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是拿出事先准备的淀粉, 在告知学生淀粉的性质之后,做一个教学演示:将碘酒滴在淀粉上,验证淀粉的 特性――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 参加我们行动计划的 X 老师,她上的课与以往相比已经有所改变.在她的课 上, 学生被调动起来, 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示动手做实验. 可是, 如果仔细分析, 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把指定的液体(碘酒)滴到指定的 物品(淀粉)上,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变成蓝紫色) .这样做,看似让学 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学生没能亲 身经历主动观察与分辨的学习活动,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的改进课, 使用的 "液体" 增至黄酒、 酱油、 碘酒

3 种, "物品"改为马铃薯、盐、面粉、米饭、糖等多种,然后放手让学生在各种"液体" 与各种"物品"之间一对一"找朋友"――哪种"液体"碰到哪种"物品"会发 生新的颜色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学生通过亲自分类、亲自鉴别,从而发现 淀粉特有的性质.下面是一名学生的观察结果记录单.如所周知,分类与观察是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学会运用这种分类、鉴别的思想工具比知道某个特定的性质 更为重要,改进课在达到这一目标上有所突破. 一张图片:学生联线的作业单 改进前后的课有没有本质的区别?对此,我们根据两堂课所作实验的有 关记录材料将其甄别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模仿实验和探索实验三类,并对 所用时间及占比做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

10 表2三类实验所用时间及占比 改进前 改进后 实验类别时间(分) 百分比(%) 时间(分) 百分比(%) 教师演示实验 5.8 17.36 6.53 34.59 学生模仿实验 24.43 73.14

0 0 学生探索实验 3.17 9.50 12.35 65.41 从表中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改进后的课中,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占比从 原来的 9.50%分增加到 65.41%分,而相应的学生模仿实验的时间占比却从原来 的73.14%减到了零,变化十分明显. 这种通过主动观察、分类,鉴别物品特征与性质的学习方法,其效果还 体现在后续的学习之中.在"水能爬高吗?"一课中,学生完成了一项更为精彩 的"有结构的探究" : ①将玻璃棒、粉笔、细沙柱、玻璃细管、宣纸等插入红色水中,学生按"能 爬高"与"不能爬高"对物品进行分类. ②学生用放大镜观察 "能爬高" 物品的共同特征: 有小孔或缝隙. 教师归纳, 这就是"毛细现象" . ③学生把

3 支粗细不一的玻璃细管插入红色水中,观察发现:管子越细水爬 得越高.一块玻璃片不行, "不能爬高" ,但在两块玻璃片的一端插入小木棒,制 造缝隙, 观察发现: 缝隙越小水爬得越高, 而且还呈现了一条 "漂亮" 的曲线 (可 供儿童长大后进一步研究) . 两张并排的图片:左边是三支试管;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