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 2019-09-06 |
cn 综合B2 阴本报记者 陈欢欢 现在社会各界都特别强调二氧 化碳减排,这很好.但是一种倾向往 往掩盖了另外的问题.在强调二氧化 碳减排时反倒忽视了燃煤发电带来的 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 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岳光溪近日在 接受 《科学时报》 采访时这样表示: 治 理包括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在内的环境 污染问题应该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 重. 我国是一个缺油富煤的国家, 煤在 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较高.实现燃煤的 高效利用自然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目标 能否能实现的关键.正是由于这样特 殊的背景, 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迅速, 应用范围广. 岳光溪介绍道, 上世纪
60 年代, 美 国首先提出洁净煤技术的概念,到20 世纪
80 年代其发展达到高潮,但当时 主要是解决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 硫、重金属排放等污染物排放问题. 因此洁净煤技术是由污染控制起家 的, 直到最近这些年才将二氧化碳减排 考虑进去. 岳光溪强调, 所有工业化国家都是 从煤起家, 借助石油发展起来.而中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面临的是油价飞 涨的局面, 不得不以煤为基础实现工业 化, 在这种情况下就面临着大量燃煤带 来的污染体排放问题. 一个国家从不发达发展到发达 走不了捷径.一旦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结束,各种能耗和排放自然就下来 了. 岳光溪说, 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不 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而充分利用近 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加速这个工业化 过程. 但现在的误区是强调二氧化碳减 排, 却不够重视环境污染, 尤其是环保 标准的制定存在很大问题. 岳光溪 说. 污染治理有这么一条技术规律: 去掉90%的污染物可能花 10%的成本, 但 要去掉剩下 10%的污染物却要花 90% 的成本. 我国现在的情况就是把排放标准 提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企业成本提高 到无法承受, 又缺乏监管和配套措施,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照排不误. 岳光溪 认为, 实际上, 我国制定环保政策的重 点应不是无限提高排放标准,而是提 出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实力的、技术上 行得通的、 企业负担得起的、 政府补贴 得起的标准,然后随着经济实力的上 升, 再逐步提高排放标准. 岳光溪举例说,
2008 年北京奥运 会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但 实际上大气监测结果却显示大气污染 物只降低到平时 80%左右的水平. 可见相比于实现不了的高标准, 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可行的标准和政 策.解决中国的问题就要先抓大头. 岳光溪说. 据介绍, 国外发达国家在制定环保 标准时都是以企业能够达到为前提, 逐 步提高标准, 但在管理上很严格, 保证 标准能够执行.如美国的电厂排放标 准是由环保部门和电力部门联合在考 察企业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制定的. 其基本哲学就是必须具备一种现有技 术, 使得标准在技术上可行, 同时在经 济上可承担.标准的提升建立在技术 进步的基础之上. 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环保部门的注 意. 岳光溪建议, 我国环保部门在制 定标准时应把主要力量放在可行性和 执行力上, 应先考察社会经济水平和企 业承受能力, 提出和企业技术能力配合 得当的标准.同时加大行政成本, 严格 执法和监管. 我希望环保部门能将重点放到污 染治理上, 真正解决问题. 岳光溪说. 阴郑入瑞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 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 放国, 在能源环境方面的 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中 国生产力学会会长、 中国 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 长王茂林日前在接受 《科 学时报》采访时表示, 中 国走上低碳之路已刻不 容缓. 中国低碳转型 面临重大挑战 目前世界各国向低 碳经济转型还没有可供 借鉴的成熟模式, 具体的 发展路径选择还需要各 国根据国情作出选择. 王茂林直言. 如今, 我国正处于工 业化中期阶段:一是, 在 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成为 低端产品的 世界工厂 ;
二是, 在产业结构上 重 化工业 要加速发展;
三是, 要实现工业化与城镇 化并举的艰巨任务.同时,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和先进技术的缺失都将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 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 重大挑战. 然而, 无论是从应对 国际减排压力, 还是从促 进国内可持续发展的自 身需求等长远目标出发, 中国低碳转型的道路已 经无可回避.政府已经提 出一些雄心勃勃的量化 指标, 包括: 到2020 年,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 较2005 年降低40% ~4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 15%左右;
森林面积增加
4000 万 公顷;
森林蓄积量增加
13 亿立方米 …… 不过, 王茂林认为, 中国与发达国 家在经济保持增长、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 程中同样具有高能源消费、 高排放的特 征;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中国还面临 着气候变化、 粮食安全、 能源稀缺等诸 多挑战.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高污染、 高能 耗问题, 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 覆盖全国的低端制造、 低端生产、 低端 加工. 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淘汰消 耗大、 污染重、 回报低的产业和产品, 尽 全力发展清洁能源、 减少煤炭的直接燃 烧, 是中国未来
10 年最艰巨、 最紧迫、 最重要的任务. 王茂林强调. 王茂林坦陈,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 大国, 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 城市化, 应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同时, 抓紧对 清洁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利用进行 研究, 全面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短期目标 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才是现实选择. 科技水平落后成最大瓶颈 中国经济由 '
高碳'
向 '
低碳'
转变 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 一定 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中国低碳 技术. 王茂林说. 目前, 我国的科研体系和生产体系 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品开发 能力低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缺 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的知识产权, 科技投 入较低, 无法形成一个集科研、 生产、 销 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完整链条.基本还是 进行仿制或者为别人代理生产, 依靠廉 价劳动力、 资源能耗的大量投入来赚取 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 如果单纯的以碳减排为核心, 贸 然向发达国家看齐, 把当前的工作重心 完全放在发展清洁能源上.那么, 我们 就不得不依靠商业渠道、 花费大量外汇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王茂林直言. 然而, 相关资料显示, 按照中国向 世界承诺的到
2020 年实现 40%~45%的 减排量,中国每年为此将新增投资约
728 亿美元. 每年花几千亿元人民币做 这件事情的代价就非常大了, 这对于尚 不富裕的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一 个沉重的负担. 王茂林表示. 为此, 王茂林认为, 根据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 的趋势, 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先进技术、 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 做到 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与推动.不仅要 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也要着力 加强新能源技术、 清洁煤技术、 节能降 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当下, 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引 导下, 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发展新能 源产业视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的着力点, 都希望在这场世界新能源产 业的角逐中拔得头筹. 然而, 发展低碳经济确实为中国 提供了一个跨越赶超世界的契机, 但在 当前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 我们必须正 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统筹与协调、 经 济与社会、资源与生态的各种关系, 决 不能一味地追求低碳, 而忽视我们的国 情. 王茂林强调, 应该在理性看待当前 世界新能源产业这场角逐的基础上, 正 确把握我国的能源现状, 科学推进我国 新能源产业发展, 以免在争先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