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 2019-09-11 |
2007 年初,中共中央党校董德刚教授在官方刊物上发表文章o公开呼吁 不要将 科学发展观 等理论写入党章.
外界纷纷猜测,中国共产党在如何 统一党内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方面,依然存在分歧. 《战略观察》 是一份基于 中国国家利益、 关注中国战略 情势的内部文摘读物, 为有志 于同道的内部研究单位、 研究 员、 学者和兴趣会员提供阅读 和研究参考. 《战略观察》 在实验版期 间提供免费下载. 下载方法:请登陆 www.cssm.org.cn? ? 或直接发送空白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加盟《战略观察》 《战略观察》 邀请熟悉下 列领域的编辑和研究员加盟: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政治和 军事、财政和经济、科学与宗 教、历史与文化.经投稿、评 论及测试,可聘为特约编辑、 分析员、观察员、独立研究员 和特约高级研究员等. 我们期待《战略与管理》 十年历程中的作者和读者积 极加盟. 加盟联系:[email protected] 阅读反馈 读者的阅读意见和反馈, 请撰写邮件发到: [email protected]
2 本期聚焦 本刊研究员:赫村 编辑整理 迷失的工人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状况》书序: 他们今天经历的一切没有先例 【作者: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世界着名劳工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政治学讲座教授】 〖摘要〗于建嵘对中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描述和研究堪与 E P 汤普森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的经典研究相媲美.于 建嵘探讨了劳工的历史变迁,将工人的政治倾向与他们对自己过去经历的自我诠释联系起来.这本著作同时还是一 部人类学和政治学的著作.它用人类学家的参与式观察和政治学家对于理论意义和政策涵义的关注,补充了历史学 家们对逝去时代遗痕的追寻. 〖全文〗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书.于建嵘博士这本 关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新作既是深刻严谨的学 术专著,又是引人入胜的游记;
既有一针见血的报道, 又有感同身受的诠释.数年来,于建嵘潜心研究安源工 人,在搜集分析文献资料的同时,做了大量实地调查. 另外,他本人成长于安源附近的湖南工人阶级家庭.因而, 于建嵘既有浓厚的理论兴趣, 又有真挚的感情投入, 这罕见的组合造就出卓绝的学术研究.本书资料全面翔 实,分析鞭辟入里,深入浅出,感人肺腑,不仅必将引 起学术界和政治家的高度关注,对普通读者也一样具有 强烈的吸引力. 本期编者按:在筹备《战略观察》电子期刊期间,我们启动了一项名为 追踪《战略与 管理》十年作者系列追踪 的搜索行动,关注着那些曾经熟识但又渐行渐远的面孔.常常深 入田野调查的 问题学者 于建嵘博士正是其中的一位.
2006 年于建嵘在香港出版了他的新书《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 .如同他曾经 在《战略与管理》发表过的一系列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一样,这一次,他的研究从中国 农民转移到了中国工人这个群体.世界著名劳工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政治学讲座教授 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在给新书撰写的序言中说:于建嵘既有浓厚的理论兴趣,又 有真挚的感情投入, 这罕见的组合造就出卓绝的学术研究. 于建嵘在书中通过数据全面翔实, 分析鞭辟入里,深入浅出,感人肺腑,不仅必将引起学术界和政治家的高度关注,对普通读 者也一样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在下期《战略观察》里,我们还将整理一个名为 大视野 的文章专辑,对 体制内的 工人阶层 与 农民工组成的社会劳工群体 这两个被我们常常分开来看待的研究领域实行 了一次关联性粘合,以期待我们能从这两者之间的组合中,发掘到研究中国工人问题――包 括农民工问题的新思路.作为一个需要读者连续、深入阅读的刊物,我们将在后面的各期中 继续跟踪相关的研究文摘.
3 工人怀念毛泽东时代 在学术层面上,于建嵘的研究做出了为数不少的重 要贡献.从实证的角度看,他提供了关于安源工人所处 的不断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丰富历史记录从
1922 年的大罢工到今天的退休工人的抗议活动.从分析的角 度看,他解构了 工人阶级 这一概念,揭示了工人内 部的分野告诉我们这些工人在雇佣、工资、福利等 方面的状况相当不同.而这差异也并非仅仅基于时间, 也因工种的不同而参差不齐. 于建嵘并没有把他的调查工作限制在劳动者的客 观状况之内. 与伟大的英国劳工史学家 E?P?汤普森 (E. P. Thompson)一样,于建嵘也对工人阶级生活的主观 方面给以同等程度的重视.在他探讨的工人阶级心理的 诸多引人入胜的侧面之中,包括工人中广泛存在的对整 个毛时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怀念之情.尽管工人们 承认,在毛之后进行的改革之下,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客 观上得到改善;
然而他们仍然怀想那些他们曾享有更高 的政治地位和更大的社会尊重的年代.在安源这样拥有 影响深远的革命历史的地方,诸如这样 向后看 的感 触可能至少会比在中国的其 他工业企业那里更为彰显. 无 论如何, 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 间, 安源成为了进行 新长征 的红卫兵们的朝圣之地, 因此 声名远播. 今天, 已经没有多 少革命传统中的遗迹还依然 保留;
即使那些仍然存活着的,比如安源消费合作社, 已经在工人们的眼里成为剥削而非福利性质的.工人们 深深的失落感且不论表面上增加的收入凸显 出客观的经济状况和主观的政治意识之间的裂痕.正如 詹姆士?斯科特(James Scott)和其他研究抗议和反 抗运动的理论家们已着重指出的那样,社会不安源于愤 怒和对社会不公正的感知,而不仅仅是客观的经济环 境.因此,于建嵘在安源的工人之中发现的这种怀旧之 情不仅仅在学术上是有趣的,它们同样具有政治和政策 上的意义.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于建嵘的研究是建立在娴熟掌 握西方和中国学者的既有文献基础上的.但这绝非简单 地把流行的学术路径加以应用.于建嵘并没有仅仅把抽 象的概念和模式套用到他的研究对象上;
相反,他让安 源的工人们为他们自己说话.这种努力的结果就是对当 代中国工人阶级主观世界的珍贵而振奋人心的第一手 观察. 我们从矿工们对他们自身的态度和行为的叙述之 中可以知道的事情之一,就是他们对其子女的福祉异乎 寻常的重视.是否参与集体行动的抉择,可以反映他们 对参加这种行动会不会对他们孩子的前途产生影响的 考虑.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冲突政治理论,深受西方对于 个人理性选择的重视,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家庭纽带 和情感的重要性.然而,对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成功 而言,幸运的是毛泽东清晰地认识到家庭纽带在矿工生 活中扮演的中心角色. 正如于 建嵘的记述所展现出的那样, 毛泽东用以动员
1922 年罢工 的战略的第一步就是派遣李 立三前去为工人的子弟建立 一所学校. 通过到上学的孩子 们的家里进行夜访, 李得以取 得工人的信任和支持这些工人后来成为安源党组 织,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工人党支部的核心骨干力 量.这种亲族关系纽带不只是农村生活的一种传统特 征,它并没有像我们所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