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9-07-04 |
jfdaily.com 责编:王蓓
本报记者 杜晨薇 以大时代为背景,以小人物为切口,电视剧《大浦东》力争成为接地气的上海精品 热血沸腾的金融故事里有着浓浓的烟火气 作为改革开放
40 周年献礼作品, 由中共 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二十一世纪威克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联 合出品的电视剧《大浦东》昨天起登陆中央电 视台一套黄金档. 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只承认一流. 《大 浦东》的导演王义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用 这句话来总结这部剧的创作理念, 希望 《大浦 东》能真正走进观众内心,让全国亿万观众通过 此剧了解浦东,了解上海人,爱上我们的上海. 《大浦东》 在央视一套开播前的最后一个 下午,王义明 孵 在北京机房里,为《大浦东》 最后几集的后期播出效果进行调整. 这部剧 大家精诚团结、全力以赴.我们最大限度调动 技术手段,力争用完美的态度完成这部作品. 王义明的家在黄浦区,中学先后就读于浦 东的乳山中学和风雷中学. 中学住校,每周一 早上轮渡过江,周六再坐轮渡回家. 王义明回 忆,乳山中学附近就是当年浦东最高建筑―― ― 五层楼的消防t望塔, 塔的周围一片农田.风 雷中学所在区域就有陆家嘴当时著名的烂泥 渡路,一到雨天,泥泞不堪.浦东开发开放之 后,当初的 烂泥渡路 早就变成宽敞、平整的 大马路,曾经的最高建筑 五层消防t望塔 的 记忆早被摩天大楼刷新. 《大浦东》将王义明亲身感受到的这一变 化记录其中. 我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见证 者,更是上海发展、浦东腾飞的亲历者和受益 者,能有机会创作一部反映家乡变化、人民走 向幸福的作品,是我多年的夙愿,更是责任. 然而,镜头要拍下今日浦东的繁华并不难, 要重现昨日浦东的味道, 成了摆在剧组面前的 难题. 《大浦东》要体现陆家嘴、浦东洋泾老街 的风云变幻,要复刻那些早已消弭的老痕迹,是 挑战也是责任. 王义明说,现在的浦东早就没 了洋泾街,为此,剧组在松江盛强影视基地搭建 了一条街,参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洋泾老街, 以1?1实景搭建. 老街上有当时浦东人熟悉的 公用电话亭、老虎灶、弄堂、剃头店、廉价出租房 等,还有'
老娘舅'
'
四眼'
等带着市井气的邻里 称呼.老上海人拎马桶、煤球炉上摊蛋饺等场景 也会一一复原.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带来的民生 改善,也从剧中自然流露. 值得一提的是,王义明要 盯 的后期制作 还有一个细节. 我们拍了很多上海外景, 虽然 这些房子都符合剧情需要, 但房子外面有不少 分体式空调.据我了解,上海在
1993 年之前没 有分体式空调,都是窗式空调.我们在后期把不 符合年代逻辑的空调外机都'
擦'
掉了. 在剧本的基础上, 他还调整了一些细节, 让《大浦东》更经得起上海观众的审视. 剧本 写得很好,但因为编剧不是上海人,在一些生 活细节上可能不够'
上海'
,比如上海人的早饭 往往是泡饭、油条之类,而不是包子;
又比如, 上海人过年时习惯摊蛋饺,而不是包饺子. 为了更符合剧中角色气质,《大浦东》起用 较高比例的上海本土演员, 包括张芝华、 姚安 濂、周野芒等. 刚接到任务,我就提出尽量多用 上海演员或对上海有更多了解的演员, 比如毕 业于上戏的或在上海生活过的演员. 王义明透 露,《大浦东》 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演员大概占 60%至70%.此外,王义明对演员也提出明确要 求: 依据剧本提供的基础, 结合自身体会把握 好人物基调、人物关系,把平面形象变为立体形 象,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性格鲜明的个体人物,抓 准人物的性格、情感、命运、关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 排外 .相反,《大浦东》 要表现的,正是上海这座城市 海纳百川 的气 质.王义明说: 《大浦东》塑造的是一批金融人 才的群像,他们中有上海人,有北京人,也有来 自其他省市的年轻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 的城市特质.这部剧以大时代为背景,以小人 物为切口,描绘他们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勇于创 新、艰苦创业的励志故事,体现新时代年轻人 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与向往. 除了切身感受,王义明翻阅了大量资料,了 解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故事. 比如,电 视剧开头就是一张飞乐股票引发的故事, 这是 属于浦东的真实故事. 我们力争完美地还原历 史大背景,讲好那些打动人心的温暖故事. 以大时代构建, 小切口叙事,《大浦东》真 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