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n灬不离不弃灬 | 2019-07-04 |
而在这一如今看来光辉无比的建设工程背后,却是上海小三线建设职工面临的艰辛生活条件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且这一画面随着历史年轮的不断前进而越加清晰.供应时代的物质野享受冶 上海的小三线企事业单位远离上海,即使是在皖南当地,也是远离城镇,交通条件很不方便,生活用品更是严重缺乏,这些客观条件从职工到达的那一天起就随之而来了.厂里的小卖部成为了当时唯一能够获取日用品的场所,凭票供应的时代特征即使是在远离闹市的这里也不例外.上海的小三线建在安徽的土地上,行政区划归属安徽,但职工的生活方式却完全是海派的.从全国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来到皖南山区,各方面的落差自然是少不了的,职工对此反应强烈.为了解决后方职工的日常生活,安定人心,上海源源不断地将包括肥皂、火柴、香烟、草纸、毛巾、手帕、民用线、电筒、电池、牙刷、牙膏、肥皂粉、香药皂、胶鞋、塑料鞋、面盆、铝锅、口杯、热水瓶、针、纽扣、铅笔、铱金笔、练习本、信纸、信封、纸张、糖果、食糖和盐汽水等30多种生活物资,不远千里车轮滚滚地运往皖南小三线,而对于卡其布、的确良等紧俏物资也优先供应小三线职工.这些供应物资在小三线职工的手里,除去应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功能,即与当地村民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实现各取所需.小三线本来是不需要化肥的,但一些企业还是向前方提出了申请,化肥拿到手后就去跟当地人换取鸡蛋和大闸蟹等.当时最为吃香的是肥皂票,因为上海供应的肥皂比安徽的要好很多,据说安徽生产的肥皂用半块之后就搓不出泡沫了,而小三线职工一张1.9元的肥皂票,就可以换到十几到20个鸡蛋.日常所用基本能够解决之后,吃又面临了难题,蔬菜供应难以保证,肉类更是不常有,本想通过当地农村种植的蔬菜满足职工之需,但却发现当地大部分地区蔬菜供应能力有限,一些地区可谓奇缺.于是,小三线企业和职工便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食品的自给自足.在当地人看来根本不可能摆上餐桌的东西却成为了上海职工舌尖上的美味佳肴,螃蟹、黄鳝、甲鱼等被当地民众视为 异类 的海鲜类农副产品,很快便成为了后方职工改善生活的首选,节假日、周末便成为职工们打牙祭的日子.时间一长,当地人也开始加入了下地捉 美味 的行列中,有点头脑的村民更是由此和上海人做起了买卖.鸡蛋八分钱一斤,大闸蟹两元钱一斤,没有锅就用铜壶放进去蒸、煮,八个、十个地吃,仿佛又回到了上海一样,甚至比在上海还要开心.山区出产的芝麻、山核桃、花生等土特产类食品也成为小三线职工返沪探亲的首选.每逢过年过节,上海定量供应的一些东西,在皖南却可以从老乡家里无限量地购买,返沪职工就大包小包将这些在上海也难以保证足量供应的物产带回上海.面对如此的消费潜力,皖南当地人已嗅到了商机,抬高菜价成为不二的选择,到当地人手里买菜,卖给上海人比卖给当地人要贵,职工们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去买菜的时候,就开始学讲本地乡音,这样菜自然就能够买到便宜的了.就是在这简单的买卖过程中,还时而有趣事发生.据说八五钢厂68届学生到镇里去买菜,问农民 大闸蟹多少钱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