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aoshou | 2019-07-06 |
相传, 乾隆 皇帝一生嗜茶, 在位六十年中, 六下江南、 四 次御驾龙井, 礼佛祈福、 品茗论道、 亲栽御茶 十八棵, 民间广为流传. 所谓 乾隆古道 , 乃 是当年皇帝移驾登山之路. 来到翁家山, 果见路旁一块岩石上刻有 乾隆古道 四字, 旁边一条山石构筑的仿古 小径, 蜿蜒曲折而上. 众人躬身拾级而上, 举头望去, 一座仿古 小亭, 上有楹联曰 霞帔水泽挹清芬, 石角山 湾藏秀气 , 点出了小亭、 古道的风韵. 一路行走, 浓荫蔽日, 石阶千寻, 宽仅三 米, 两旁修篁夹道,坡上茶树垄垄、 郁郁葱 葱. 众人边走边赏, 只见翁家山经过修整后, 面貌焕然一新. 布置巧妙的古道、 沿途小亭、 风篁岭、 涤心沼、 方圆庵、 龙泓涧、 一片云、 神 运石和翠峰阁等景观林立, 成为一个独特的 弘扬茶文化的核心地块. 翁家山周边群峰环绕, 空气清新, 风景 优美.在整治中, 规划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 原有的山体水景, 令古道、 叠石、 大树及茶园 等景观互为呼应. 同时, 通过截污纳管工程 治理村落环境, 改善了茶民的生活条件. 众人举目四顾,只见山上茶树 错 落成 行, 青苇翠竹.村庄依山而筑, 粉墙黛瓦, 木 筑茶楼、客栈, 上有仿古宫灯高悬, 下有龙 鸿溪蜿蜒相随, 古道穿村而过, 茶馆、茶庄 邻此接彼, 悠悠茶乡飘然而来, 不由心旷神 怡. 近年来, 翁家山一带居民多以经营茶馆、 客栈等行业为主, 农耕者日渐稀少. 唯有村中 老者仍以料理茶园为生, 沿续着这项祖传行 业. 虽说采茶工可到外地聘请, 不过炒茶者仍 多是本地村民, 没有十几年工夫磨练, 不能担 当. 行走间, 一位中年农妇笑着上前招揽生 意, 大家也想寻个地方歇脚, 于是便随她进了 茶馆. 刚坐定, 茶水就送上来了, 一股幽幽清 香飘然而至.掀盖品茶, 却见杯中仅有几片 茶叶.看之, 形小色翠;
闻之, 清香浓郁;
入口, 汁厚味醇. 有人问道: 这是何茶, 如此 清纯? 主人听见夸奖, 高兴起来, 滔滔不绝 道: 这位客倌看来是老枪, 一品就知道, 识货! 又笑着说: 此乃今春刚开摘的新茶, 出自翁家山白云顶, 那里常年云雾缭绕, 山高 地肥雾浓, 得西湖之灵气, 自然出得好茶. 我们一边品茶一边聊天, 主人说道: 外 乡人多有不知, 现在各地均有 '
龙井茶'
供应, 其实鱼目混珠的情况很普遍. 即便在杭州, 也有'
浙江龙井'
、 '
杭州龙井'
与 '
西湖龙井'
之别, 而我这龙井村所产之茶, 才是真正的 '
极 品御茶'
. 原来, 御茶非同小可, 由初春幼嫩牙尖炒 制而成. 旧时, 头锅茶炒好后, 连钱塘衙门的 知府老爷都不敢私下留饮. 头茶过秤, 立马封 定, 连夜送往京城, 只供皇上享用. 早先, 乾 隆帝如将御茶赏赐属下, 大臣必会感恩戴德, 相争传诵 龙恩浩瀚 . 主人又说, 现在正宗龙井茶叶多为礼品 茶, 品质之佳, 无与伦比, 其中与采摘方法密 切相关. 茶农仍按古法标准, 头茶只采一芽两 叶初展时之嫩尖, 留下其余的芽叶, 不允许提 采和掐采, 更不允许采病芽、 紫芽、 冻伤芽;
采摘中, 每次只能装半斤左右的小竹篓. 鲜叶 采摘也有标准: 须外形挺直圆紫, 略扁形长. 鲜叶最佳采摘时间, 为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 外地采茶工初来乍到, 必有叮嘱: 只求质 好, 不求量多, 一芽两叶, 初展之嫩尖, 方可入 篓. 龙井茶好, 不仅采摘要求严格, 茶工炒制 烘焙的方法更是严上加严. 其炒制方法优于 别处, 采用的是 三烘四炒 . 此种精细的加 工工艺, 加上高超的手工炒制技术, 茶品自然 异乎寻常. 而后,老板又介绍道: 春茶采摘于清 明前者, 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