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2019-07-07
一位外地的妈妈, 发私信说要几个解梦馆 的梦币: 放在枕头底下给女儿 '

抓噩梦'

.

梦币 竟还有这功能, 倒也有趣. 忙寄了去, 附张动漫 卡片: 其实没有什么 '

噩梦'

, 只是人们在害怕 未知. 所以, 要勇敢地去探索. 算是给孩子的鼓 励. 但更需要聊聊的, 其实是这位妈妈. 已有一 个多月时间, 女儿隔一两天就会 做噩梦 . 深更 半夜, 6岁半小女孩或坐在床上大叫, 或跑到妈 妈床边委屈低诉, 而只要妈妈把她搂进被窝抚 慰一番, 她就会立刻安心睡去. 次日问她梦到什 么, 她总说忘了. 可是妈妈, 我好害怕. 小女孩总是揉着眼 睛, 可怜巴巴地说. 妈妈自然心疼女儿, 但为女儿担忧的同时, 觉得老这样夜半惊梦, 自己实在吃不消―― ― 还 有个刚满月的老二要照顾呢. 又困又累的妈妈 在电话里迫切询问: 这是什么症状? 该怎么 治? 毕竟是异地交流, 没见到小女孩本人, 不能 妄做诊断, 只能建议这位妈妈一方面关注孩子 的身体、 起居状况, 了解她是否遇到什么特殊事 件, 另一方面, 尽量在白天和入睡前多些陪伴, 让女儿感受到 妈妈和从前一样爱我 , 在此基 础上再进一步关注 噩梦 . 妈妈若有所思地答 应了. 过了两天, 电话又来, 小女孩愿意跟阿姨 说说她的梦. 阿姨, 你说要勇敢, 我勇敢了, 梦见放学时 校车不见了, 我也没哭. 梦见大怪鸟把我的小花都叼走吃掉了, 我 也没哭. 我还梦见妈妈抱着小弟弟, 坐在一个大土 豆上, 土豆就要滚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我也 没哭…… 好像, 电话那头的妈妈哭了. 小女孩的身体和作息规律都没有问题, 在 学校等外部环境中也没遇到什么特殊事件, 若 说生活中的变化, 应该就是小弟弟的降生了. 据 妈妈说, 直到临产前几天, 她每天都是亲自陪伴 女儿入睡的, 也和女儿一起憧憬了小弟弟出生 后的种种. 但之后, 从生产到 坐月子 , 妈妈手 忙脚乱, 爸爸也兼顾不暇, 不可能像之前一样陪 伴女儿. 小女孩表现得很乖很懂事, 自己穿衣吃 饭做功课, 不给爸爸妈妈添乱, 对小弟弟也很喜 爱, 除了 做噩梦 , 似乎没什么问题. 这大概是 二胎 家庭都会遇到的情形吧. 身为长子长女的孩子, 一段时间内习惯了独享 父母的爱与关注和家庭中的某些 特权 , 一旦 家庭格局和资源分配发生变化, 很容易陷入失 落与恐惧. 像这个 做噩梦 的女儿, 因为母亲事 先做了沟通, 进行了一定的心理建设, 在迎接变 化时表现得已经很好. 但到底, 她只是个6岁半 的孩子, 即使用有限的理性告诫自己 要乖, 要 勇敢 , 内心却仍会忧虑, 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和 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否会改变, 不知道爱与陪 伴是否会一点点流失, 不知道家中的忙乱局面 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这就是身为一个儿童 所害怕的 未知 了. 所以, 噩梦 成了一种表达, 小女孩白天努 力克制的想法, 在夜晚尽情流露. 而后她发现, 只要 做噩梦 , 妈妈就会来陪伴, 于是她下意识 地让 做噩梦 成了一种常态, 以此唤回似乎失 去了的 特权 . 这是一种机能性的心理失调(为 达到某种目的而出现的失调), 并非刻意为之, 却是心理与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 对这种失调, 不能一味以满足的方式进行安抚(那会成为变 相的鼓励), 而应该以共同寻求变化的方式解 决. 当然, 对孩子来说, 关注与呵护必不可少, 在 每个子女间维持公平适当的亲密关系, 是父母 应该做到的. 你很棒呢, 小姑娘, 敢自己面对这么厉害 的场面. 我笑着对她说, 不过, 你还小, 就算害 怕也没关系, 哭也行. 要是不想哭, 就用阿姨给 你的梦币当法宝―― ― 校车不见了, 就用梦币呼 叫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一定会听见;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