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zqmzc 2019-07-12
琴岛 ・ 连载

11 2017 年8月21 日 星期一 责编 张祚臣 美编 于欣冉 审读 王忠良 排版 张春梅 台风过境的早晨 (外二首) 十九岁之前,我一直在山东西南 部贫穷谦卑的一个乡村生活.

我的小 学初中高中, 一直是在以我家为圆 心,以我的脚步一千到一千五百步为 半径画圆读书,小学初中在镇子北头 的寺庙的遗址上,高中在镇子南面的 田野里. 那是一个叫什集的小镇,先 是公社所在地,后来是乡政府镇政府 所在地,属于鄄城县,就是曹植从洛 阳回来写《洛神赋》的鄄城.初中升高 中的时候,曾报考地区和县城所在的 高中, 皆因为数学成绩的瘸腿而败 北,对到镇子外求学的愿望就一次次 落空, 也就一次次在夜间仰望星空, 面对浩瀚,心情一直压抑,在自己居 住的墙壁上,用毛笔刷下 闻鸡起舞 来砥砺自己. 无论春天秋天, 我都是从田野 里,不走高中的大门,直接翻墙进入 学校,即使是在冬季,天将甫明,戴着 棉帽,穿着肥臃的棉袄、棉裤上学,我 也是从墙头翻过.那时的冬天,好像 格外像冬天,冷得凛冽肃然.于教室 的一角,是夏秋割来的青草,堆拥在 那里, 散发着异常的太阳炙烤后,尚 未散去煳味直透鼻翼的清香. 如果是有雪的冬季,从教室里跑 出,脚踏 喳、喳 作响的雪,兴奋地呼 唤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 满山. 回到家里,就在墨水瓶改造的煤 油灯下读课外书,读的是《世界文学》 《收获》.当时的高中,有两间图书室. 图书管理员是一位女老师,恰巧是我 同桌的亲戚, 我就能多借几本书,在 《世界文学》上,我第一次读到了博尔 赫斯,记得是一篇叫 玫瑰街角的汉 子 的小说,感到非常新奇. 而初中的时候,学校是在一座破 庙的基础上改造的.庙没有了,留下 了一口钟,就吊在老榆树上,铜的,在 夕阳下铮亮.有个伙夫模样的人兼做 打钟的活,上班的钟声是:当当当,下 班的钟声是:当当,预备的是:当.我 们有个口诀:上三下二预备一. 当时的学校没有图书馆. 在小 学、初中的时候,老师总是把好的文 章抄写在黑板上, 我们大家跟着抄 写,这锻炼了我,也养成了我,并且, 我对好的文章, 总是要朗读出声,那 样可以感受文气,感受文字的起伏回 环软硬明暗. 我就养成了一个癖好, 对好的文章,我是抄写.我现在还存 留很多的各类各样的笔记本,那上面 有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孙犁的散文 《乡里杂闻》,还有舒婷、顾城等的诗 歌. 如果见到好书,心里总是痒得难 受, 有一种占有的欲望. 江声浩荡, 自屋后上升 这是初中时第一次读到 《约翰・克里斯朵夫》 的第一句话时, 给我的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 响,还在笼罩,成为一种暗物质在我 的骨髓里生长, 这是一种向上的力, 奔涌如血液, 从脚趾到发际直达头 顶. 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 然离黄河才

30 里, 但初中以前一直 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但那刻,它 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那是

30 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 事.1980 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 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 里看到一套四册的 《约翰・克里斯朵 夫》. 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 开书页,第一眼, 江声浩荡,自屋后 上升 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 个乡间的孩子,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 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了外面还有一 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 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 可读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 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被我 快要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 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的什么我 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 草吃点东西.母亲问我:冻着了?凉着 汗了? 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 的倦怠, 以为是春天忽冷忽热感冒 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