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贾雷坪皮 2019-09-18
副刊 副刊

2019 年5月1日星期三

8 8 本社社址: 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

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 (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

电话: (010)

65368832 广告部

电话: (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元 零售每份 0.60 元 广告许可证: 京工商广字第

003 号 儿时每逢寒假, 我都会去看三外公 打铁.见他腰里系着一个皮质围裙, 脖 子上围着一条汗巾, 手拎铁锤虎虎生风, 十分神气.师徒们用粗粝的大手为铁块 重塑外形, 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与价值. 冶铁业历史悠久, 在传承与变革中 已逐渐形成自身颇具特色的文化, 那便 是铁匠的规矩.铁匠跟他们打出来的铁 器一样, 有棱有角, 规规矩矩, 却又不失 灵活和智慧. 铁匠使用的工具比较有特色的要数 砧子和钳子.铁匠有两个铁砧子, 一个 尺许长的尖锥形尾巴凸面四耳热砧子, 主要做热活儿, 相当于大手术台;

另一个 叫冷砧子,尖锥形尾巴较短小,面平且小, 适宜于做冷活儿, 即微观修整.钳子 也很有特色, 把儿上带钩儿, 不宜脱手. 为了养家糊口, 铁匠在乡村集镇一 般都开有营业铺面, 忙季为预约顾客锻 打生产生活必需品, 淡季就自行打制一 些铁器,零星或批量出售,赚钱补贴家用.若遇天灾, 铁匠师徒带着铁匠工具, 结伴外出做活, 一旦揽到了生意, 便在附 近村镇集市街头或交通要道路口, 架起 炉子生火开张. 火里求财非常辛苦.铁器行内有一 句顺口溜: 干铁匠, 大肚汉, 一天只吃两 顿饭. 铁匠的炉子轻易不会点燃, 一旦 点燃, 就没有暂停键, 满满一天的活等着 去干.铁匠师徒们吃过早饭便点燃火炉, 趁热打铁, 中午不能休息, 一鼓作气 干到天黑, 直到手中的活干完才能吃晚 饭.从日出东山到夜幕四合, 铁匠铺里 充斥着的就是叮叮当当的声音. 铁匠做工, 锤出声人不出声.开工 前, 铁匠师傅只用小锤敲击砧子尾巴招 呼徒弟前来干活.师傅挥臂抡锤汗如雨 下, 徒弟见机行事紧随师傅的节奏, 只闻 铁器的敲击声, 不闻人语.师傅站如一 棵松, 左手执钳, 右手拎小锤, 俩徒弟分 列两侧抡大锤, 师傅开始指挥这个合唱 团了.他轻敲,徒弟就跟着轻敲;

他重锤, 徒弟就抡圆了胳臂重锤;

他紧击, 徒 弟紧跟……一张一弛, 节奏分明, 韵味十 足.徒弟紧跟着师傅敲打, 若是打错或 打歪了, 师傅不言语, 只用手中的小锤轻 轻敲击砧子耳朵以示警告.看着器物锻 打得差不多了, 师傅就在砧子耳朵上轻 敲一下, 发出停止的信号, 徒弟见机便戛 然而止, 配合得十分默契. 做铁匠, 开工早, 收工晚.过完年就 开工, 先打钉子练练锤, 忙到大年三十才 祭灶收炉, 寓意从年头忙到年尾, 日子红 红火火.铁匠收工不收摊, 任由场地的 炉渣、 煤炭及杂物遍地堆积.这是一种 习俗, 他们相信, 这是生意兴隆的标志, 预示着年后开张营业顺利. 在我家乡, 铁匠徒弟拜师非常正式 而隆重.徒弟要差人先向心仪的师傅投 上红帖, 再由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向铁匠 师傅引荐.只要师傅一答应, 徒弟就可 以高高兴兴地备上厚礼到师傅家中奉上 拜师帖,拜祭完祖师爷后,再给师傅磕头.师傅就为新纳的徒弟办一个宴席, 把附近的同行请来, 宣告自己又新纳了 一个徒弟. 师傅领进门, 学艺在个人. 徒弟进 门后, 想抡大锤为时过早, 一个 熬 字助 其成长.徒弟要眼明手快, 先学会做人, 后谈成才.徒弟做工时, 师傅一边观察 他的做事风格, 磨练其性子, 一边安排他 再做一些砸炭块、 运工具、 清理场地之类 的杂务.耳濡目染中, 徒弟逐渐学会生 炉火、 加煤炭、 拉风箱一类的粗活儿, 上 手后, 就能跟着师兄弟们打下锤了. 其间, 师傅只管饭不付工钱, 但会为 徒弟各置办一套冬夏衣服.三年后, 粗细活路都学会后,徒弟便可以出师了.但是, 只有再为师傅无偿服务一年, 才能 正式出师.这既是对师傅授业恩情的报 答, 也是一种再深造.一年后, 师傅会为 徒弟置办一套铁匠工具,让其自立门户.徒弟开炉打铁, 须远离师傅的铁匠 铺面, 不能抢师傅的生意.这也是徒弟 良好德行的表现. 铁匠重技艺, 更注重品行.铁匠讲 究师承门风, 师傅一旦在自己打制的铁 器上印上 胎记 , 就意味着自己的手艺 要经受世人的品评.师傅带出来的徒弟 不能给师傅的脸上抹黑, 既要守规矩, 又 要人品端正, 做手艺与做人两者都不能 偏废. 技术高超的铁匠, 在锻打器物时追 求器美好用.对于铁匠来说, 眼睛就是 尺子, 眼光要 毒 , 拿起一块铁, 要知道 它材质好坏,因材定制,既要做到不屈材, 又要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 人们称其 认铁识钢 .明眼一瞧, 白而有光, 再用 大拇指从碴口上来回一抹, 很细腻, 不扎 手, 好钢.若是 满罐子不荡, 半罐子直 晃 的 夹生 师傅, 肯定看不出来.带刃 的工具都要加钢立刃, 用钢的多少、 好坏 和淬火的程度都决定着器具的优劣和锋 利程度.只有技艺高超的铁匠才能兼顾 识好材、 出好货. 一盘炉火,几把大锤,铁匠师傅敲打出形态各异的生产工具, 也锻打出一 行行历史的足迹. 千锤百炼始成才 李尚菲 原先以为, 记忆里那些游走于 乡间的染布人, 以及那一阵阵 染衫, 染裤――染布 的吆喝声, 早就 销声遁迹了.此次闽北行, 居然发 现永安郊外一个村头, 有人开了一 座染印坊. 那天, 走到两棵大榕树守护着 的村头, 几个在树下池塘旁玩耍的 儿童, 笑问 你是谁呀? 也不等我 回答, 便赤脚踏向塘边栈道, 学窈 窕的村姑戏小荷,顿时阵阵嬉笑声,洒向水面,我也招手笑笑回应.转身一看, 树旁两间土房, 乡 间染印坊 五个娟秀的字体映入眼 帘, 敞开的老旧木门后排列着大小 染缸.进门看去, 一个学生模样的 小姑娘迎了上来, 一问, 主人今日 去城里买染料去了.交谈得知, 这 小姑娘是主人同学, 两人对民间传 统的染布手艺都有浓烈的兴趣, 曾 数次下乡, 走村串户, 终于找到该 村一位老人,学会染布的传统手艺.她们便结伴在村头开起这个 染布印花坊. 我听得兴趣盎然, 便表明自己 正在对乡村的传统手艺进行收集 探研,准备写点文章.小姑娘一听, 拍手叫好.她带我去看小院正 晾晒的染布.进去一看, 几根竹竿 挂着的染布, 宛若一幅幅水墨画. 她说, 这都是城里游客带小孩过来 亲自洇染的, 晒干后或由这里邮寄 过去,或他们下次来时自己来取.细看,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包袱、头巾、桌布等生活用品,色调清新,图案典雅.我一边看,一边听她介绍:永安境内染色资源极其丰富,如蓝靛、茜草、栀子等几种染色植物,遍布山中,吸引了大批 采蓝家 和 靛青客 前来采摘.永安蓝靛多是茶蓝,又名 菘蓝 ,多数船运外销,明末《天 工开物》 一书中就对永安及闽地产的蓝靛大加赞赏. 当时,不少人家都有一台踏盘式织布机,女人端坐机前,脚踏木盘,左右投梭,织机声响,邻里皆闻.每到晴日, 小小山城更是布浪 翻卷, 蓝靛飘香, 形成了织机遍地、 染坊连街的壮观景象, 其中 梅开 五富 等染坊店更是行业翘楚.这 些历史让我听得入迷.她说: 当 地还有一个老染匠, 染技高超, 从 不设店, 他有一手绝技, 竟能将一 块布料同时染成一面白一面蓝, 二 十年不褪色呢! 说话间,我们来到染布作坊.只见一大间明亮的竹屋,靠两旁的土墙, 各安两个小炉子, 炉 子上支着用来加热的铁皮桶.一溜长桌,排着许多印刷版和印染工具.这些印刷版上雕刻着各式 各样不同的花纹, 有单色的, 也有 套色的图案.来者可以根据自己 的需要, 选择喜欢的图案, 在她们 指导下进行套印.我不禁感叹:如今很难见到的手工染布,竟在这里见到了!记得前些日子,为探寻老手艺,我曾特意记录下染布的流程: 一口染缸, 下边用枯根 燃火, 烧到水沸, 把颜料倒入缸中, 继续加温, 即成染液;

接着放入素 布, 用木棍均匀而有节奏地搅拌;

过一会儿, 捞起缸里的布料, 绞干 染液, 放进箩筐, 用水洗涤干净, 挂 上布架晾晒……那一刻, 看到那些 横竖相搭的竹架, 将天空划成许多 长方形的大格子, 深重的蓝, 纯净 的白, 古拙的纹样, 渗入了阳光的 香味, 混合着山野的气息, 我仿佛 看到时光深处的画面. 她告诉我: 我们开这个染坊兼 印花, 是为当地美丽乡村旅游增添 一项人人可以体验的手工工艺, 全 程古法, 不事添加, 完全手工.来这里的大多是城里的女性,节假日, 她们会带着小孩, 亲手制作可 做桌布或包裹玩具的花布, 还可以 体会传统手工的愉悦感. 我点头默赞:真是好想法.步出染坊,见院里一截矮墙,横排一列兰花,顾盼生姿,正欲上前细观,恰巧有一身影从门外飘入,一袭蓝底白花,好像从古画中款款走来.原来是主人回来了,于是坐下闲聊.得知她们都是城里人,曾数次来村里旅游,见当地环境幽美,民风淳朴,大学毕业后便直接与村里签了协议,开起了染布印花的体验坊.听到这里,我忍不住又夸起她们有眼光,她们却说,这要感谢村里的支持呢.待有条件时,我们还想定居在这里,将生活、事业与梦想完美地结合.她们透露,眼下,她们正想把........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