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紫甘兰 2019-07-16

3 个县

33 个乡镇

41 万多人受灾,其中岷县受灾最为严重,全县所有

18 个乡镇、35.8 万人受灾,受灾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75%;

三是灾区自救能力差、恢 复重建困难大.此次重灾地区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灾后生活及重建对政府依赖较大, 加上地处高寒阴湿地区,重建成本高,灾后恢复重建面临较大困难. 专家组认为本次雹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流域面积大、支沟多、汇流速 度快,沟道和沟坡上有大量松散堆积物;

降雨量大、历时短、雨强大,沟道内除大量松 散堆积物外,更重要的是大量人工采石场的砂石不合理地堆放在沟道,造成沟道流水受 阻,在局部地段形成淤积,迫使水位抬升,淹没原本水位达不到的沿岸村庄,受阻抬升 的洪水最终全面突破淤积体,形成冲击力巨大的泥石流,对下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

2012 年第

2 期 总第

25 期7针对沟坡松散堆积物较多,沟道内堆积严重,沿岸农田、村庄与沟床高差小,如果 类似强度降雨发生,有再次发生此类灾害的可能,专家组提出如下建议:(1)尽快对 于有危险性的人口密集型村庄及重点水毁区域修建临时防治构筑物, 防止二次受灾及次 生灾害的威胁;

(2)对现有的民房进行安全性普查,对特别危险的居住区居民要搬迁 避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保护;

(3)开展河道整治和水土、小流域治理,从根本 上提高防范和抵御山洪泥石流的能力;

加紧排水排涝,清理淤泥,并加固防洪堤,确保 道路安全,对通信、电力的设备设施的防护;

(4)应严格控制沟道内采石采砂活动, 如必须采砂,则因有合理堆放场地,并加以工程防护;

(5)限制流域内砍伐,采取生 态恢复措施以稳固沟坡;

(6)切忌在此类沟道内设置泥石流拦挡淤积坝,工程治理的 手段因以疏通沟道、保护坡脚和堤岸为前提.(7)针对近期灾害多发频发等特点,建 议切实做好新发灾害应对准备, 着力强化灾害监测预警, 健全完善灾害监测与预警网络, 以防类似灾害再次发生. 省科技厅专家组 5・10 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科 学考察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甘肃省科技厅关于组建专家 组做好 5?10 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通 知》的文件精神,由兰州大学、省地质 灾害应急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省科学 院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省林科院等单 位的专家组成的 5?10 灾害抢险救灾和 灾后重建科技专家组,日夜兼程,于2012 年5月13 日-20 日赴灾区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考察了灾区受灾较重的

7 个乡镇,百余条泥石流沟,实测断面

10 个,绘制了 灾区高程图、坡向图、坡度图、土地利用图、植被覆盖图、生态承载力评价图、重灾区 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图等图件,对灾害严重的

34 条泥石流沟进行了现状评估和危险性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报

2012 年第

2 期 总第

25 期8评价,拍摄了大量反映灾区受灾情况的照片,获取了本次灾害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 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对 5・10 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受灾范围进行了分析,利用遥感影像获得受 灾范围. 三是对灾情较为严重的

7 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考察, 特别是对重灾区典型流域耳阳河 和纳纳河流域泥石流沟的分布、危险性和危害性、灾害预警系统、防治工程、灾区生态 环境现状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并对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发生原因进行初步分 析和研究,目前已获得阶段性研究结果. 四是结合由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和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承担实施 的国家支撑计划 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 的初步研究 成果,提出了岷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思路和初步方案,以期对该县地质灾害进 行科学监测与预警. 五是对灾区目前的防洪工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提出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基本 原则和实施对策,为进一步提出防治工程技术方案奠定基础. 六对灾区生态环境总体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和初步评价, 为灾区灾后重建生态修复 技术遴选打下基础. 七是根据实地调查和勘测,对 5・10 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的成........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