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摇摆白勺白芍 | 2019-09-19 |
请以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7-12-28 发布 2018-04-01 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i目次前言.ii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监测技术程序.3
5 现场监测要求.4
6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8
7 监测报告.11
8 废物处理.11 附录 A(规范性附录)二f英类监测对象的表示方法.12 附录 B(资料性附录)17 种2,3,7,8-氯代二f英类监测结果报告格式.15 附录 C(资料性附录)二f英类监测基本流程.16 附录 D(资料性附录)记录表.17 ii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 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规范环境中二f 英类监测技术和行为,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水、气、土壤、沉积物和固体废物中二f英类的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D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和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和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7 年12 月28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8 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环境二f英类监测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气、土壤、沉积物和固体废物中二f英类的监测技术要求,包括监测 程序、监测现场、实验室分析、人员要求、报告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废物处理等技 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调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督性监测 和委托性监测等监测过程中的二f英类监测. 污染事故中的二f英类应急监测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有效版本适用于 本标准. GB 3544-2008 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7378.3-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
18485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 77.1-2008 水质 二f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HJ 77.2-2008 环境空气和废气 二f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 分辨质谱法 HJ 77.3-2008 固体废物 二f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 谱法 HJ 77.4-2008 土壤和沉积物 二f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 辨质谱法 HJ 493-2009 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 494-2009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 HJ 495-2009 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HJ 664-201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HJ/T 20-1998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 48-1999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 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2-2002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 HJ/T 298-2007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HJ/T 365-2007 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二f英排放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二f英类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 PCDDs) and 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 (PCDFs) 多氯代二苯并-对-二f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的统称.本标准仅 针对所有 2,3,7,8-位置被氯原子取代的二f英类同类物.包括
7 种四氯~八氯代二苯并-对- 二f英以及
10 种四氯~八氯代二苯并呋喃,共有
17 种,见附录 A. 3.2 毒性当量因子 toxicity equivalency factor(TEF) 各二f英类同类物与 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f英对 Ah 受体的亲和性能之比. 3.3 毒性当量浓度 toxicity equivalency quantity(TEQ) 各二f英类同类物浓度折算为相当 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f英毒性的等价浓度, 毒 性当量浓度为实测浓度与该同类物的毒性当量因子的乘积. 二f英类毒性当量浓度为所有检 测同类物毒性当量浓度之和,通过下式计算二f英类毒性当量浓度. ) 二f英同类物浓度 ? ? ? TEF ( TEQ (1) 3.4 标准状态 standard condition 温度为 273.15 K,大气压为 101.325 kPa 时的气体状态. 3.5 瞬时水样 instantaneous water sample 从水体中不连续的随机采集的样品称为瞬时水样. 3.6 综合水样 integrated water sample 将从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为一个样品 (时间应尽可能接近, 以便得到所 需要的信息) ,称作综合水样. 3.7 等时混合水样 equal time of mixed sample 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采集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3 3.8 沉积物 sediment 地表微粒或者颗粒物经各种性质的流水冲刷后进入水体, 经沉降过程后最终在水体底部 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4 监测技术程序 4.1 准备阶段 4.1.1 前期调查 监测前,通过咨询、调研和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必要的资料收集,了解监测目的和监测 点位周围的环境现状,确认采样现场各项条件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1.2 仪器准备 按照需求准备相关仪器,确保运行良好,满足监测要求. 4.1.3 安全防护 二f英类监测活动应该注意人员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4.2 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包括项目概况,监测目的,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及监测时间,监测人员安排、 联系方式、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方法,质量保证措施,报告编制要求等. 4.3 现场监测 4.3.1 现场监控 监控采样点位周围环境概况,污染源排放情况等.详细记录现场监控结果. 4.3.2 现场测量 实际测量气象、水文、工况等参数,在采样记录中填写测量结果. 4.3.3 现场采样 现场监控和现场测量完成后,进行现场采样. 4.4 样品保存及运输 样品应密封避光保存运输,尽快进行样品处理及分析测定. 4.5 实验室分析 样品交接后,经过制备、提取、净化、浓缩和仪器检测,完成实验室分析.
4 4.6 报告编制 依据监测方案,编制监测报告.
5 现场监测要求 5.1 水和废水 5.1.1 监测点位的布设 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设置方法、设置数量参照 HJ/T 91-2002 中4.1 和HJ 495-2009 中5.2 的相关要求.对于地表水中的二f英类监测,如果每个监测断面上采样 垂线数超过
1 条, 每条垂线上采样点数超过
1 个时, 可分别采集同一断面各垂线和垂线上各 采样点的瞬时水样,按照等体积比例混合成一个综合水样. 地下水监测点网的布设原则、布设要求、监测点(监测井)设置方法和监测井的建设与 管理参照 HJ/T 164-2004 中2.1~2.3 的相关要求. 废水点位的布设原则和点位设置参照 HJ/T 91-2002 中5.
1、HJ/T 92-2002 中5.1~5.3 和HJ 495-2009 中8.1 的相关要求,废水中二f英类采样点位应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 口. 5.1.2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 地表水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参照 HJ/T 91-2002 中4.2.
1、4.2.2 和HJ 495-2009 中10.2;
地下水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参照 HJ/T 164-2004;
废水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参照 HJ/T 91-2002 中5.2.
1、HJ/T 92-2002 中6.1~6.
2、HJ 495-2009 中10.3 和GB 3544-2008 中5.3. 不同的水质类型,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 5.1.3 采样方法 地表水采样方法参照 HJ/T 91-2002 中4.2.3 和HJ 494-2009 中4.1~4.3;
地下水采样方法 参照 HJ/T 164-2004 中3.2 和HJ 494-2009 中4.5;
废水采样方法参照 HJ/T 92-2002 中6.
3、 HJ/T 91-2002 中5.2.2 和HJ 494-2009 中4.7.2.采样工具和容器应使用对二f英类无吸附作 用的材质,如不锈钢、聚四氟乙烯或玻璃等,使用前要用甲醇或丙酮及甲苯或二氯甲烷充分 清洗.水样采集后可在现场萃取或带回实验室分析. 对于工业废水, 如果排污单位的生产工艺过程连续且稳定, 有污水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转 或建有调节池使废水能稳定排放, 可以采瞬时水样;
如果排污单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具有间歇 性或阶段性,则采集等时混合水样,混合样品的采样次数不得少于两次.单个样品采样量不 小于
5 L. 5.1.4 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的沉积物,应注意除去水面的杂物、垃圾等漂浮物. 2)采样时应使用定位仪定位,保证采样点的位置准确. 3)认真填写水质采样记录,内容主要包括采样时间、地点、样品编号、样品外观、样5品种类、水温、气象等参数. 4)如需在现场对水样进行萃取富集,则需要添加采样内标,并现场记录内标名称及添 加量. 5.2 环境空气 5.2.1 采样仪器和材料 采样仪器的技术参数参照 HJ 77.2-2008 中6.1.1. 采集环境空气样品使用石英纤维滤膜和聚氨基甲酸乙酯泡沫(PUF)材料,其技术参数 及处理方法见 HJ 77.2-2008 中5.13 和5.14. 5.2.2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1)监测点周围环境状况应相对稳定,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监测仪器采样口周围不 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周围水平面应保证 270°以上的 捕集空间;
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筑物,周围水平面应有 180°以上的自由空间. 2)利用该区域常年风向、气象资料及区域面积、功能类别等因素模拟计算污染物扩散、 迁移及转化规律,预测污染分布状况,确定二f英类监测点位.监测点位数目要依据监测区 域的大小和区域环境空气变化合理确定.样品采集流量可参照 HJ 77.2-2008 中6.1 和GB 18485,选用流量不超过
1000 L/min. 3)每期监测每个监测点位应取得
7 d 的样品,并且每天累计采样时间不少于
18 h.如 监测区域内无明显二f英类排放源,可减少监测频次,每个监测点位不少于
3 d.采样前添 加采样内标. 5.2.3 固定排放源周边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点位原则上设置在主导和第二主导风向的上、 下风向. 如监测区域内有环境敏感点, 应在环境敏感点增设监测点位.每个监测点采集不少于
3 d.采样方式和采样时间参照环境 空气质量监测(5.2.2)的相关要求. 5.2.4 道路交通点监测 对于道路交通点,一般应在行车道的下风侧,根据车流量的大小、车道两侧的地形、建 筑物的分布情况等确定道路交通点的位置,采样器距离道路边缘不得超过
20 m.采样方式 和采样时间,参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5.2.2)的相关要求. 5.2.5 背景点监测 背景点应远离城市建成区和主要污染源, 设置在不受人为活动影响的清洁地区, 背景点 的海拔高度应合适. 在山区应位于局部高点, 避免受到局地空气污染物的干扰和近地面逆温 层等局地气象条件的影响;
在平缓地区应保持在开阔地点的相对高地, 避免空气沉积的凹地. 采样方式和采样时间,参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5.2.2)的相关要求.
6 5.2.6 采样记录 包括气象条件、环境状况、监测点位坐标、无组织排放情况、排放源高度、采样体积、 采样时间、采样仪器运行状况等信息,对采样期间发生的异常情况要特别标注.采样记录应 现场填写,记录信息应签字确认. 5.3 废气 5.3.1 采样仪器和采样材料 选用满足 HJ 77.2-2008 中6.1.2 的技术要求或 HJ/T 365-2007 附录 B 的装置进行废气中 二f英类采样. 采样材料技术参数及处理方法见 HJ 77.2-2008 中5.13 和5.14. 5.3.2 监测平台和采样孔 监测平台和采样孔按照 GB/T 16157-1996 中4.2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的规定设置.监测平 台的护栏高度不低于 1.1 m,采样平台面积不少于
4 m2 .采样孔内径不小于
80 mm.当监测 平台高于地面
5 m 时,应有 Z 字梯、旋梯或升降梯通往监测平台. 5.3.3 监测位置选择 按照 GB/T 16157-1996 中4.2 或HJ/T 397-2007 中第
5 章的要求的布设监测位置,监测 位置宜优先选择垂直烟道.采样条件不能满足 GB/T 16157-1996 或HJ/T 397-2007 要求时, 采样位置应选在较长的直段烟道上,与弯头或变截面处的距离不得小于 1.5 倍的烟道当量直 径,烟道当量直径计算公式见 GB/T 16157-1996 中4.2.1. 5.3.4 采样模式 废气中二f英类采样优先选用多孔多点等速跟踪采样;
现场采样条件不能满足多孔多点 等速跟踪采样时,可以选用单孔多点等速跟踪采样.烟道内采样点位布设参考 GB/T 16157-1996 或HJ/T 397-2007 执行. 工况比较稳定的污染源,可选用预测流速法采样.无法实现等速采样时,可以选用恒流 采样. 在废气净化系统前端采样时, 烟尘含量可能较大, 可采取更换滤筒或附加烟尘收集装置 以保证连续采样. 5.3.5 吸附装置温度控制 采样过程中,颗粒物收集单元温度应保持在废气露点以上,如果废气温度低于露点,需 要对颗粒物收集单元进行加热.废气温度过高时,需要对进入采样系统的废气进行降温. 废气中气相收集单元应浸在冰水浴中或采用冷却循环装置对进入气相吸附柱的烟气进 行降温,气相吸附柱温度应保持在
30 ℃以下.采样过程中气相吸附柱应注意避光.
7 5.3.6 样品数量和采样时间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督性监测、委托性监测的需求确定采样周期,每周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