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芳甲窍交 2019-07-17
本版稿件选自上观新闻 思想汇 栏目 栏目主编王珍

邮箱:shhgcsxh@163.

com 城市规划学科的经典之作《未来之 城》提出,21 世纪的城市,不管是大都市 还是中小城市,都空前地需要创新和创 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未 来最具空间品质的城市,将是那些在城市经济竞争 力、社会凝聚力和环境可持续力之间实 现平衡的区域.长三角区域规划也离不 开这三个方面的协同. 目前来看,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发展的研究大多聚焦经济一体化范畴, 弄清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背后的土地、 资本、劳动等要素流动的贡献,但 不足之处是忽 略了 高 质量 这 一关键词背后的新发展理念,更缺乏对一体化发展 背后 社会 内涵的深入探究. 理解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关键在于探索一个基于 技术―经济―社会―公共治理 有序 推进和共融共生的创新型社会新发展范式.这个新发展范式表现出三个显著 特征: 其一,区 域创新发展由技术、创 意 和创造力来推动,而不仅是基于传统经 济增长要 素 .其 中 ,创 造力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培育的共同资产. 其二,创新创意阶层的崛起和多元 包容制度的完善,将导致跨城流动成为 新的生活方式.它在带来一系列迁移难 题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大范围的身份认 同.这种区域心理认同有助于长三角概 念的落地生根. 其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 跨区域共享共治的诸多难题,有必要加 速落实一体化发展规划,积极利用大数 据等高新科技手段推进公共治理的同城化、便利化. 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如何把整个长 三角打造成 创新高地 . 长三角怎样打造成 创新高地 ―― ―刘志阳教授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演讲 刘志阳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 院副院长、 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 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 委员会委员、上海行为科学学会副 会长. 思想者小传 产业跨区域分布,让 长三角人 成为身份认同 人才与思想流动,驱动形成长三角创新型社会 构建共享共治机制,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技术变革影响产业动态,产业动态又影响 经济社会变革的速度和方向. 技术变革对产业结构的 影响,既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水平影响包括对竞争者来说, 因引入新的先进技术而带来的竞争优势 的变化;

垂直影响包括引入新技术给客户、供给者 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变化. 产业变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直接影响就是地理意义上就业人群 的变化,间接影响包括社会心理的潜在变化.这些 影响都不是瞬时的, 却是社会同构的重 要物理基础. 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创新虽然依赖个体 的创造,但从发展视角来看,它是一个生态系 统.创新系统形成有赖于大学、科研院所、研发 企业等在技术源头上的供给,有赖于大量研发 中介、众创空间、风险投资对技术的筛选和扩 散,更依赖于大量创新企业在技术应用上的行 动.这些支持因素的巧妙耦合,拖动技术在一定 区域范围内的快速流动. 相较于其他区域,长三角具有得天独厚的创 新系统优势.统计显示,长三角创新资源丰富,区 域内高校在全国占比 17.6%,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

300 家,年研发经费 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全国的 30%.这构 成了有竞争力的区域技术源头. 同时,长 三角众创空间量大、类 别多.就 上海而言,现有299 家众创空间,数量上在长三角地区遥遥领先.这些众创空间是创新知识、技术与生产之间的联结,不 仅可以高效推动技术商业化,而 且能通过知识分享促成区域创新扩散.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创新组织形式的一 次重大变革.与封闭式创新不同,在开放式创新氛围 中,企业能够像使用内部研究能力一样借用外部 研究能力,进而共同拓展市场.开放式创新强调 在全球获取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团队、创造价值 并获取创新果实,可以降低创新成本、提高效率, 并避免恶性竞争. 当前, 很多长三角企业在积极运用开 放式创新方法.在 上海、南 京 、杭 州 、宁 波 、苏 州等城市,大企业的技术可以流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 的研发成果又可以有效溢出到大企业, 从而得 到更好的商业化运作;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