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2019-09-28
目录大学之谓.

2 中国诗歌与终南山的特殊缘分.2 唐代终南山地带的 景风东扇

6 历史上的终南山隐士.15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36 科学与道器之学――两种文明背后的两种 学

43 诗意的栖居――简论庄子的生存美学.57 横渠四句教 的文化理想.61 张载 四为 精神对李二曲思想的影响.68 张子宜和他的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兼谈太乙宫地区的慈善文化传统.74 太乙近天都 ――记终南古镇太乙宫.79 报界宗师张季鸾.8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争鸣?98 书法与国粹.110 古琴三记.115 民国时期文人的交往与品质.120 剪刻省净的祖咏.122 龙文化浅议.127 千万作家与他的千万爱心――走近台湾畅销书作家刘墉.130 儒之隐.140 我喜欢的

10 种书.144 为王愚安魂.145 吴克敬的文学 情事

147 初识陆游.149 终南读山记.151

2 大学之谓 ∷梅贻琦 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我所谓特殊地位,并不 是说清华要享受什么特殊的权利,我的意见是要清华在学术的研究上,应该有特 殊的成就,我希望清华在学术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 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清 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所以我们要向这方面努力.有人往往 拿量的发展, 来估定教育费的经济与否, 这是很有商量的余地. 因为学术的造诣, 是不可能以数量计较的. 我们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 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 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 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 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我 现在可以仿照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们的智 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 的inspiration.但是这样的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 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这也是招致的一法. 我们固然要造就人才,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利用人才. 就拿清华来说吧, 清华的旧同学,其中有很多人才,而且还有不少的杰出人才,但是回国之后, 很 少能够适当利用的.多半是用非所学,甚且有学而不用的,这是多么浪费――人 才浪费――的一件.我们今后对于本校的毕业生,应该在这方面多加注意.清华 向来有一种子选手俭朴好学的风气,这种良好的校风,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着. 清华从前在外间有一个贵族学校的名声,但是这是外界不明真相的结果, 实 际的清华,是非常俭朴的.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这种良好的校风. (本文系

1931 年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之演说) 中国诗歌与终南山的特殊缘分 ∷王友怀 终南山称得上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发祥地.早在先秦诞生的《诗经》中已经不 乏吟诵终南山的名篇.包括《秦风》里的《终南》诗题;

《小雅・天保》以 如3南山之寿 如松柏之茂 喻人事;

《小雅・节南山》又以南山起兴,斥讽权贵. 可以说在 《诗经》 时代, 终南山已是周人们动于情而发于言、 咏于歌的常用意象, 因而它成为中国最富于诗味的名山之一.在它那里.造就了中国诗文化的根基. 关中为周、秦、汉、唐四朝的京华所在地,无论怎样看,这个地方都是当时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地的文化水平自然要高于其它地方.终南山近邻帝 都,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唐人林宽说它 标奇耸峻壮长安 ,又说它 倚天生 气色 ,反映出终南山和帝京的关系.尤其是唐王朝,对终南山很重视.君臣以 诗唱和,也不乏有终南山的内容.王湾有《奉使登终南山》之篇,储光羲、高适 秋晴游曲江,也以 望终南山 为题相酬咏.甚至祖咏应考,诗题就是《终南望 馀雪》 .终南山的确成为人们常写的主题. 文人们到京都应试,求功名,栖息游赏之中,接触终南山最多,对终南山也 别有情感.李白望终南山,甚至说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 灭 迹栖绝t .钱起归终南山别业,高兴地说 昔年莺出谷,今日凤归林 .杜甫在 长安潦倒十三年,后离京另谋生计,却对终南山充满了离情,凄然而说: 尚怜 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韩愈被谴之后,一回京便写《南山》诗长篇,气势恢宏, 言辞奇峻. 在长安, 有些人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其首选的隐居之地就是终南山. 像诗人王维就是这样.到终南山建立别业的官员、雅士很多.这些人大都有 诗家手笔,吟咏之间,染翰之时,自然把诗文化与帝京文化、隐士文化结合在一 起,形成了终南山文化的别致. 这里必须引出的另一种文化现象――终南山佛教 文化.终南山确是名僧栖居之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梵声时在深谷幽 林中演荡.士人们在此受到佛教影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像《心经》 《法华经》 《维摩诘经》 《楞伽经》 《金刚经》 ,多能引起文士们的兴致. 有些文人与僧人早有缘会,如王维的母亲崔氏,师事大照禅师(即普济, 禅 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三十余年.王维、王缙兄弟,也因之和大照禅师关系密 切.文人和僧人交往也是常事.如岑参就常住终南山云际精舍访法澄上人.段成 武、张希复、郑符等人,游遍长安诸寺,以联句为欢,其参与者亦有僧人.文士 和僧人的交往,形成了文化上的交流.山中之僧人以其特有的哲思和文致,影响 了诗人. 这就形成了中国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艺术的超越.诗,自有别才别趣. 从4美学意义上讲,它是用意象性的语言,要给人以审美直观,让人在体悟中得到新 的意味,要创造意境.它所表现的情、事、理,往往蕴藉于朦胧之中.正如清人 叶燮所谓的 幽眇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 .这样的审美奥妙,大和 禅门的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的传心方式有相同之处.诗,不要逻辑而让人体 悟逻辑,不要具体而让人感觉具体,不落死套,但求活法,这还与禅门机锋有所 相同之处.诗人的艺术传达,和禅家的心灯相继有着妙契.终南山的佛教文化, 起码在这些方面,影响了诗人;

诗人,从禅师那里得到了灵性. 盛唐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期间有为彪炳熠耀者,有王维.王维从小就聪 明颖慧,博学多艺,他又工草隶,善画,通音乐,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史家以为 这是他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这些艺术修养与王维的诗歌创作实践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的,对王维写作水平的提高及审美情趣的追求,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数量较多,成就甚高,苏轼《书摩诘(王维字摩诘) 蓝 田烟雨图》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正是对王 维诗作特色的中肯评价.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有的气象阔大,有的幽意不绝, 有 的静谧清新,有的朴素自然.这些诗技巧娴熟,有时大笔渲染,有时精心刻画, 常把声、色、动、静、远、近、虚、实交杂映衬,使得诗的格调高雅,立意新奇, 妙趣横生.他的山水田园诗寓情于景,以景见心,形成高远幽深的意境,显现出 诗的神韵,使得山水皆通心态,林泉俱含人情,田园并隐者潇洒,松萝共高士风 流.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有五言,也有六言七言;

有绝句,也有 律体古体, 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绝唱, 充分表现了王维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生活 的理解,最能表现出他个性风格和甚高的艺术水平.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当以王 维的作品为其最高峰,王维毕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当之无愧的领头人.当然, 王维山水派诗人创新的艺术境界,也要归功于终南山文化中的佛教文化.没有终 南山这一与当时帝都相去不远的名山, 诗人们很难找到这一特殊的观照大自然与 创作新诗篇的灵魂.没有终南山佛教以及诗人们与其间高僧的交往,汲取其哲思 禅理的事情,诗人们对大自然的观照就难能那么快的创造空灵的意境,为中国山 水诗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终南山给诗人以 江山之助 ,终南山佛教给诗人以 微妙之思.山川、丛林、逸士,共同造就了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这是中国诗歌与 终南山及终南山佛教的特殊缘分.

5 在陕西蓝田山下的辋川,有王维的别业.王维在此别墅下住了三十多年. 他 常与诗人裴迪寄情于其中,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 迪书》 ) .二人同咏辋川孟城坳等二十景,各成五言诗二十首.王维的二十首就被 辑成《辋川集》 .其艺术水平高而意境幽深,大都为王维诗中的上乘之作.所以 元人方回说王维辋川诗 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玄,学者当自细参则得之. 除此二十首五言绝句,王维写辋川的诗还很多.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如五律《辋 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山居秋暝》 、 《归辋川作》 、 《辋川闲居》 ,七律《辋川别业》 、 《积雨辋川庄作》 ,六言诗《田园乐七首》等等.中华书局版的陈铁民《王维集 校注》 ,其集王维辋川诗作就有六十多首,所以从一定角度看,是辋川提升了诗 人王维,是王维展示了佳境辋川.也所以让读过王维诗作的中外人士,从心里向 往辋川.王维的诗作一直受到后人的重视和珍爱.人们比王维为 诗佛 ,这与 李白之被誉为 诗仙 杜甫之被誉为 诗圣 相提并论.西安蓝田的辋川谷和四 川成都的浣花溪, 都是中国诗史上难得的胜地, 是诗人审美艺术活动的绝妙空间. 成都对浣花溪和杜甫草堂都保护得极好,增添了那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辋 川与之相比,就冷落的多了.人们通过唐诗,对辋川向往至极.参加首届王维诗 学研讨会的海内外人士曾把去辋川参观当成一个重要的会议内容.谁知到了那 里,满目萧然,除了四围山色中的一条小溪,完全不见王维诗中的景象.王维留 下的那棵银杏树也被封锁在向阳公司的厂区,其临风摆动犹如在摇头叹息!到了 第二届王维诗学研讨会召开,与会者再去辋川时,景象更惨,开山取石的火药已 把其中一座山炸的突兀,煞是难看.加上谷中尘沙弥漫,显得溪水也不清澈. 都 是诗文化的胜地,成都浣花溪倒像是天地之骄子,而蓝田辋川却如荒野之弃儿! 前几年,韩国研究王维的学者朴三洙教授来西安,我和他相约去辋川,谁知到了 那里,还是除了一棵王维手植银杏树外,再无其遗存可见,叫人很不如意.记得 我曾写诗叹此状况,一为七绝,题曰《与王维会重游辋川,见当日之湖已湮为平 地,风景肃然故叹以为诗》 : 辋川旧地失明湖,游客诗情顿觉无. 回看婆娑银杏树,风前摇首似嗟吁. 二为七律,题曰《蓝田辋川故物多不复存,唯王维手植银杏树孑立迎风, 因 是问之》 :

6 岂恐诗家迹不存,方临辋川近山村? 寂闲可是维摩性,疏朗莫非高士魂? 蓝涧犹流鹭何往,杏梁无复霭焉屯? 前贤雅事君知否,能与游人讲一言? 我所自写这两首诗,不只是叹息,更寄希望于辋川的开发.辋川谷不仅是自 然遗产,而且极富于诗文化内涵,尤可增添人文西安的含金量.更希望辋川能成 为西安的一所诗文化基地,让传统的诗文化能借基地而有所传扬和开发,得到保 护与建设. 海内外学者曾在王维研讨会上几度呼吁开发辋川,笔者于此也希望开 发辋川景区的意向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让辋川能像曲江一样再现盛唐之景, 增添诗文化景观的风采.最近,蓝田的赵新同志正在辋川筹建王维纪念馆,这是 一个很好的设想.我希望辋川这个地区能够得以开发,成为中国一个诗文化的圣 地,与四川杜甫浣花溪相媲美.不要让这一历史文化景区失落了! (作者系陕西省社科院古籍研究所所长) 编者手记:此文虽短,但却味尽终南山与诗、僧的深厚精神联系,文末关于 今日王维辋川与杜甫成都浣花溪之比较及建议,似更应引起有关方面之重视. 唐代终南山地带的 景风东扇 ∷景远 终南山作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不仅仅流布着儒释道三 家文化影响华夏, 那惊鸿一现的唐代景教也在终南山地带留下了最初最浓厚的的 印记,而它的影响更是久未停歇. 周至大秦寺是历史上基督教①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 也是全国仅存的景 教空间遗址.风雨沧桑,千年古寺曾三易其主,景教之后,道教占据过,佛教也 曾占据过,但寺名一直沿用至今.清嘉庆年间(1796―1820 年),白莲教义军转 战周至,该寺焚于兵火,唯有大秦古塔幸存. 大秦寺宝塔,据金石资料记载,原名 镇仙宝塔 ,唐贞观年间始建,迄今

1360 多年历史.该塔为七层八棱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 40.90 米,内砌圆直径 为10.86 米.四面错落券门,二层以上有木楼梯可通塔顶,该塔造型古朴,美观 大方,被誉为我国古塔中之佼佼者, 特别是该塔内遗存有景教泥塑和古代叙利亚

7 外文刻字多处,这些都是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由于古 塔年久失修,塔身裂缝,塔体向西北方向倾斜 2.76 米,岌岌可危,也被誉为 东 方斜塔 .1999 年,国家拨专款近百万元对宝塔成功地进行了抢险加固和维修.

2000 年8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秦寺的保护纳入 中国丝绸之路保护项目 .

2001 年10 月,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将大秦宝塔及大秦寺列入《世界建筑遗产 名录》 .2006 年5月25 日,大秦寺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名单. 关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以下简称 景教碑 ) ,据《宗教百科全书》 记载,该碑于明天启三年(1623 年)出土于周至大秦寺②,因丹麦人荷尔姆盗 碑之故,该碑后被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保护,被誉为 天下第一碑 ③.

一、贞观之治:唐代景教西风东渐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入华传教,始于七世纪唐贞观年间.唐朝之 前基督教入华诸说,大体可分为东汉时期传入和三国时期传入两类,比如 多马 说 、 巴多罗买说 、 东汉说 、 三国说 等,但并无确凿史证.而《大秦景教 流行中国碑》碑文叙述了 景教 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其传播形式景教遂被视为 中国基督教发展历史之开端. 景教传入中国,正值唐朝 贞观之治 的 太平盛世 .中国唐朝以其雄厚 的国力而对外族持宽大、开放政策,对于各种外来宗教亦百川俱纳、兼容并蓄.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 年)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 民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虚怀博纳、举贤任能的 君道 ;

在经济上实行轻徭 薄赋的政策,留意民间疾苦,大力发展生产;

在民族和外交政策上亦持开明和开 放之态,不仅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广设蕃州、安置降众,以缓和民族矛盾和消除 边患,而且还与远近众........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