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三石 2019-09-29
西湖伢儿 笔墨书香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新奇有趣 的事儿每天都会发生.

这个学期, 令 我最难忘的就属在丝绸博物馆进行 的扎染体验活动啦. 所谓 扎染 ,分为 扎 和 染 两个步骤, 先扎后染, 我们体 验的是扎法. 将丝绸扎完并染好色 后, 它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图案, 这真 是太神奇了 , 令我期待不已. 来到地下室的一间教室, 首先 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长方形 桌子, 桌子上早已摆好了扎染工具: 一块洁白的丝绸、 一捆米色的棉线、 一把剪刀等. 大家按座位就坐后, 讲 解员阿姨打开早已准备好的课件为 大家介绍扎染的原理和方法. 她说: 扎染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就是 要把丝绸扎好, 扎法不同, 最后丝绸 所呈现的图案也就不同了. 听到阿 姨这番话, 我调整坐姿, 听得更专注 了! 只见阿姨边讲边示范, 她手中的 丝帕就像魔术师手中的道具一样, 一变一个样.她教我们许多不同的 扎法, 如条纹扎法、 圆圈扎法等, 还 特地叮嘱我们一定要将棉线扎紧. 听完介绍, 我们各自在自己的 手帕右下角写上名字, 便迫不及待 地准备动手.我拿起手帕, 将它对 折两次, 大手帕瞬间变成了小正方 形, 接着我用左手捏住正方形的中 心, 右手围绕揪起的中心紧紧地缠 上线, 等线绕实了, 我剪断线并打上 一个结. 很快, 我的正方形丝帕中间 便扎出了一个小圆球,此时的丝帕 看起来就像一个圆头小娃娃, 小巧 可爱、 讨人喜欢! 突然, 我又灵机一 动, 脑海里产生了新的想法, 我大胆 地给正方形丝帕的四个角分别扎上 了线团, 此时这块手帕摇身一变, 变 成了一只四足章鱼啦! 我情不自禁地 笑出声来.当我环顾四周时,发现 同学们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小 傅扎好的手帕像一节又白又胖的莲 藕, 小赵的手帕像体操运动员在练 习劈叉呢, 小陈举着的手帕真像一 个老北京鸡肉卷……大家沉浸在快 乐的扎染体验中, 讲解员阿姨也直 夸同学们心灵手巧、 创意无限. 我们兴奋地将扎好的半成品手 帕投放到相应的篮子里, 等待工作 人员根据同学们自选的颜色分别放 入染锅中泡煮染色, 我很期待自己 的扎染作品, 它会呈现什么图案呢? 是美丽的大花园, 还是梦幻的时空 隧道图案呢? 哈哈, 无论什么图案, 在我看来都是最棒的, 因为那是我 第一次体验扎染, 更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 这真是一次难忘而又有趣的体 验, 虽然时间短暂, 却带给我们无限 的快乐与惊喜! 电, 是黑暗中的光明, 是天空 中的雷鸣, 更是人类进步史上的一 盏指引道路的明灯. 今天, 我就将 制作最基础的电路 ――点亮LED 灯. 我兴致勃勃地准备好了崭新的 材料, 一屁股坐了下来, 有模有样地 照着说明摆弄. 穿导线、 装电池、 插 极片、连器具……可眼前出现的这 个 长相端庄 的电路却没有任何 光亮. 我手忙脚乱地调整了一遍又 一遍, 可那两个LED灯却丝毫不领 情, 一点动静也没有. 我十分气馁, 瘫坐在垫子上, 两眼茫然无神地盯 着那好像在嘲笑我的说明指导册, 既难过又丧气. 突然,我的眼睛瞄到了一 个点――极片和电池的互交点. 我搓 搓眼, 看看样图, 看看作品, 总感觉 不怎么对劲.啊! 原来我的极片插 反导致不能和电池完好地互交. 我 心里悬着的大石头 咚 一下掉了下 来, 我好笑地想: 原来是我没看清 哇! 怪不得, 我刚才还说, 怎么插不 进去呢! LED灯终于被点亮了. 我欣喜 若狂地在床上蹦着, 或许这对别人 来说没什么意义, 但它却是我心里 快乐的一束亮光! 儿子从出生后满月时起, 所有玩具全部是我从玩具店里 购来的. 儿子上小学时, 玩过一种用硬纸制作成小圆片, 上面 印有精美的卡通图案. 在玩时, 孩子们将小圆卡放在地上, 用手拍打, 如果拍打后抬起手圆卡能够翻转到另一面, 谁就 赢得这一张小卡. 看到孩子们玩得如此开心, 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所玩过 的拍烟盒.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在我的童年时代, 大家玩 的所有玩具都是自己制作的, 最常玩的也就是拍烟盒. 拍烟 盒的玩法其实很简单, 一般都是把烟盒叠成三角形, 然后几 个孩子轮流用手拍. 如果谁的手掌拍在烟盒上拿开手后, 烟 盒能够翻转到另一面, 谁就赢了 , 这个烟盒就归谁. 在那个年代, 大人一般都用纸自己卷旱烟抽, 老人们用 长烟斗抽旱烟, 想捡到个烟盒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上 学路上, 偶尔看到路边有个烟盒, 一群孩子会争先恐后地跑 过去抢, 跑得快捡到了 , 沾沾自喜, 捡不到的会唉声叹气. 为了得到烟盒, 我和村里的几个同龄孩子还经常结伴, 相约周日去县城里捡烟盒. 那时候, 小小的我们, 根本不懂 得什么叫害羞, 可以说走遍了县城里的大街小巷, 只要看到 有个垃圾箱, 都要仔细搜寻一遍, 看有没有人扔进来的烟 盒. 每每翻开垃圾箱只要看到有烟盒, 那种喜悦和快乐, 对 于今天的孩子来说, 他们根本无法感受得到. 那时小伙伴们 能够捡到的大都是八分钱一盒的 羊群 烟盒, 偶尔也能捡 到高档烟的烟盒, 那就是 大前门 金丝猴 海合 烟盒, 但这些高档烟的烟盒, 在农村是万万捡不到的, 只有在县城 里才能捡到. 在今天看来那些很不起眼的烟盒, 它们虽然廉价到不用 花一分钱就可以捡到, 但它却给我们整个的童年生活带来了 无限乐趣和喜悦, 它让我们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得有滋 有味, 自得其乐, 成为今天的美好回忆之一. 我玩拍烟盒的时代至今早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如今再 也看不到一群孩子围在一起玩拍烟盒的游戏了 , 但每每看到 烟盒, 还能让我想起许多童年往事. 可以说, 我童年时期的 很多人、 很多事, 早就在我的脑海中忘却, 可能是因为烟盒的 缘故, 让我这个远离故土三十多年的游子, 却记住了和我童 年时期一起玩拍烟盒游戏的小伙伴. 感谢烟盒, 带给我童年无限的欢乐, 并给我童年留下了 美好的回忆. 刚回到家, 女儿就跑过来抱住我 说, 要我陪她过 六一 童节, 看着她 那满怀希望的眼神, 我只好答应. 看 我答应, 她自然很高兴, 说着还在我面 前表演起自己的节目来,脸上洋溢的 全是满满的笑容. 看着女儿, 我的思绪 也回到了自己儿时的欢乐时光. 我是在乡下长 大的,自然 所有的儿 童节也都 是在 乡下度 过.每每 六一 前夕, 学校会排练各种节目, 舞蹈、 体操、 小品或者合唱……我从小 就内向, 更不喜欢开口, 可人往往就是 怕什么来什么, 老师让我去表演小品. 这无疑是 赶鸭子上架 , 站在台上, 我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回到家中, 我 与父亲说起此事, 父亲二话不说开始 每天陪我排练小品. 虽然父亲不识几 个字, 但教起人来还真有一套. 在父亲 的鼓励和陪练下, 儿童节当天表演时, 我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也赢得 了奖状. 那年月不同现在, 儿童节要求家 长陪孩子一起参加, 但 六一 那天, 父母会起得很早. 一个忙着做饭, 一 个忙着给我穿新衣物, 还特意给我煮 几个鸡蛋.其实 六一 节上学校会 给学生发放食物, 算是节日 礼物 , 不过父母自有他们的 犒劳 方式, 而 且这种方式在我小学的六年间从未间 断. 吃了饭, 拿了鸡蛋还不算完, 临出 门前, 父亲或者母亲还会把过 六一 儿童节的零用钱塞进我包里.左边的 口袋一块, 右边的口袋两块, 连裤兜里 也有,就五六块钱, 却能塞得全身上 下满满. 后来我才知道, 那叫 不把鸡 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 其实父母是 怕钱被我弄丢, 饿了自己, 才不把钱放 在一起.不过那时候也不同现在,五 毛钱就能买好多东西, 五六块钱自是 大钱 . 过节的时间总是飞快, 一天很快 过去, 不过回来的路上每个孩子的脸 上都写满了笑意, 同时也带着沉甸甸 的收获. 有人赢得了书本文具, 有人 则带着满满的礼物, 而我算是两样都 有. 游园活动的时候我赢得了不少小 票, 换取了自己想要的铅笔和书本, 也 带回了一些糖果, 那是我特意为父母 买的. 看着我从书包里把礼物拿出来, 父母特别高兴, 母亲还在我脸上深深 的亲了一下, 原来爱如此简单, 却能让 彼此开心快乐. 虽然儿时的点滴还在眼前, 但转 眼自己已身为人父.如今每每看着女 儿如花的笑脸,还有飞奔的身影, 我 就心满意足了. 其实人生只要儿女健康成长, 父 母平安健在, 就是幸福! 六一 节的幸福 熊兴国 烟盒里的童年往事 杨进峰 科学小制作―― 简单电路行知小学四()班周艾霖指导老师:孙瑶一次难忘而又有趣的体验学军小学求智校区三()班陈叙言84夏品西瓜 古滕客 炎炎夏日, 正是西瓜上市的好时节. 西瓜可挖着吃, 可切 块儿吃, 西瓜皮还能做出一道道佳肴. 几片凉如雪、 甜似蜜的 西瓜入口, 能解渴去烦, 神清气爽. 难以想象的是, 古代文人不 仅会吃, 还吃得优雅. 西瓜又称 寒瓜 , 以清甜多汁、 营养丰富著称, 素有 夏 季瓜果之王 的美誉. 早在汉代, 西瓜就传入我国, 东汉刘祯有 诗赞曰: 杨晖发藻, 九彩杂糅, 蓝皮蜜里, 素肥丹瓤. 非常 生动地描绘了西瓜的神韵. 魏晋南北朝时, 称西瓜为 寒瓜 . 南朝沈约的《行园》 , 记载着这样的内容: 寒瓜方卧垅, 秋菰 已满坡. 紫茄纷烂漫, 绿芳郁参差. 看来, 西瓜丰收的场景也 非常诱人. 西瓜皮绿瓤红, 甜汁四溢, 博得了文人墨客的交口称赞. 以西瓜为题的诗最脍炙人口的, 当属南宋名将文天祥的《西瓜 吟》: 拔出金佩刀, 斫破苍玉瓶. 千点红樱桃, 一团黄水晶. 下 咽顿除烟火气, 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 争如汉朝 作公卿. 拔刀切瓜, 如破玉瓶, 这种姿态何等豪迈潇洒. 寥寥 数笔, 言简意赅, 把西瓜的形、 色、 味及切西瓜的动作、 吃瓜的 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西瓜有翠绿相间的波浪条纹, 切开来一口咬去, 半块落 肚, 一种沁凉和甜津直抵肺腑, 舒畅爽口, 让人心旷神怡. 南 宋方回的《秋熟》写道: 西瓜足解渴, 割裂青瑶肤. 元代诗 人方夔的《食西瓜》赞美说: 恨无纤手削驼峰, 醉嚼寒瓜一百 筒. 缕缕花实沾唾碧, 痕痕丹血掐肤红. 香浮笑语牙生水, 凉 水衣襟骨有风. 佳人尽情品味西瓜的欢乐情景, 尽收眼底. 在历代文人当中, 最会吃瓜并能吃出道理来的, 应该是 明代大才子解缙. 据说, 他曾经撰写过一副 西瓜联 .上联 写: 坐南朝北吃西瓜, 皮向东甩. 下联配: 自上而下读左 传, 书往右翻. 明代瞿佑的《西瓜》诗, 更........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