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霜天盈月祭 2015-05-17
李杲生平及著作 李杲,号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真定人.

《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内外伤辨惑论》阐明内伤外感疾病区别.《兰室秘藏》 学术思想形成因素及学术渊源 时代特点:宋金对峙,金元混战.医界状况:局方影响依然存在. 学术渊源 《内经》中诸多脾胃论述.《难经・十五难》:"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张仲景《千金方》刘河间张元素 主要学术思想

(一)论述脾胃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生理)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理)气之不足气火关系失调 主要学术思想

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1)自然界的升降浮沉"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前六月-----春夏----阳生阴长----升浮后六月-----秋冬----阳杀阴藏----沉降 春夏------长夏-----秋冬 长夏行使斡旋的责任 主要学术思想 (2)人体精气的升降沉浮.(3)升降失常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风湿相搏→尽痛 主要学术思想

(二)阐发内伤热中证 "内伤热中"即"内伤发热".

1、病因(1)饮食失节 (2)劳役过度 (3)七情所伤

2、病机(1)阴火概念 (2)阴火产生 机制 主要学术思想 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主要学术思想

3、阴火的定位 (1)心火 (2)肝火 (3)肾火 (4)血中伏火 主要学术思想

4、阴火的热型: a.高热b.中等发热c. 低热 d.自觉发热(筋热、骨髓中热)阴火的症状: a.外感热病类似症状b.虚损症状 c.全身性症状d.局部症状 主要学术思想

5、历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阴火就是心火""阴火就是虚阳外越""阳损及阴"及"阴血不足""虚人感冒""阴火主要是实火" 主要学术思想

(三)治疗用药

1、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根据《内经》:"劳者温之,虚者益之"原则,创用甘温除热法. 主要学术思想 (1)升阳益气甘温除热

1、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其味,升其阳 方义:参芪术草-----甘温补益 脾胃 升麻、柴胡-----升举下陷阳气 当归------和气 陈皮-----行气 立方意旨:虚者补之,损者 益之,陷者举之. 主要学术思想

2、升阳散火汤 功用:透发火郁,宣达阳气. 适应证:阳气遏郁,火热内郁.

3、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治疗原则:补其中,升其阳,泻其火. 功用:提升阳气,益胃泻火. 适应证:湿热困阻, 谷气下流-----气短人困,内热 (长夏时) 主要学术思想 三方共同点: ①用甘温益气药. ②用升、柴升阳药. 不同点: 补中益气汤:培补元气为主. 升阳散火汤:以升阳为主.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以泻火为主. 主要学术思想 (2)苦寒直折 代表方:朱沙安神丸(3)滋阴泻火 代表方:熟干地黄丸(4)风药胜湿,淡渗利湿(5)辛顺苦泻(6)先补其阳,后泻其阴 主要学术思想

2、制方遣药特点(1)重视整体,治疗局部(2)因证设方,灵活权变(3)多多益善,不避精专 脾胃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师承方面

1、王好古

2、罗天益私淑方面

1、朱丹溪

2、张介宾

3、赵养葵

4、薛立斋

5、叶天士

6、王孟英 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分型脾气虚弱型脾胃虚寒型脾虚下泻型脾虚湿困型脾胃肝胆湿热熏蒸型脾不统血型脾肾阳虚型心脾两虚型脾虚发热型 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

(二)治法纳化反常调治法理脾和胃助脾健运温补脾阳滋养脾阳滋养胃阴消食和胃健脾消积疏肝健脾温肾健脾 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 燥湿反常调治法芳香之化燥湿健脾除湿化痰温阳化痰燥湿淡渗湿热两清泻下燥结润下燥结养血通便养血润燥 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 升降反常的调治法下气降逆清热平胃祛寒降逆疏肝和胃补气升提补脾摄血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