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qwzrs | 2018-09-18 |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什么是激励:有的管理者认为有的员工可被激励,而有的员工不可被激励,是懒惰者?
一、激励定义 ――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指一个人追求某个既定目标的愿意程度.每个人的激励动力不同,读小说易,读教科书难,打牌易,上班难.
二、激励模式三要素:需要→努力→组织目标未满足的需要→紧张→ 驱力 → 寻求行为→需要满足→ 紧张降低
三、激励的作用心理学家詹姆士发现普通人在工作时一般只运用了10%的潜力,这尚未用上的潜力可通过适当的技术开发出来.按时计酬制度下员工只需发挥20-30%潜力即可 称职 ,若给予充分的激励,潜能的利用率可上升到80-90%.所以激励就是推动个体付出努力的一种心理诱导.
四、 警觉性实验 要求对A、B、C、D四个人数相等的组,辨别指定光源的发光强度变化,认为有变化即向实验者报告.对A组不给予任何奖励的暗示;
对B组每正确辨别一次奖励5分钱,每错报一次罚款1角;
C组实行个人竞赛,看谁觉察力最强;
D组实行集体竞赛,说要跟另一组比赛,看哪组觉察力最强.各组实验结果(平均误差次数)如下: 实行激励的三个组的绩效明显高于未施行激励组,个人竞赛组绩效最好,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激励水平(积极性)的高低.
五、激励公式P=f(A*M)P――个人工作绩效A――工作能力M――工作积极性(激励水平)决定个人绩效的两个关键:能力与激励,没有干劲,自然难有作为;
仅有热情而无能力,也是枉然.能力是常数,激励可以激发、调动人的潜力,从而提高绩效水平.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饥饿的白鼠放入箱子,让它自由行动.在木箱中安装了一个与传递食物丸的机械装置相钩连的小杠杆.当杠杆一被压动,一粒食物丸即滚进食盘.如果白鼠偶然踏上杠杆时,一个食物球就掉进来,于是吃到食物;
再踩到杠杆时,第二粒食物丸放出,这样以食物为强化物,如此反复几次,条件反射就很快形成了,白鼠将持续按杠杆,取得食物,直到吃饱为止.揿压杠杆的反应由于停止供应食物丸而逐步消退.当停止供应食物,饿鼠就会主动拨动门闩来得到食物,它把按动门闩和获得食物暂时联系起来. 行为定律 斯金纳得出结论:一个行为后跟随一个有利的刺激,会增加这个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即行为是结果的函数:B=f(R)(1)人们在行为结果得到奖励后会继续保持这种工作行为,这就是说,奖励会强化(加强)在类似情况下再次进行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2)人们在行为结果受到惩罚后会回避这种行为,这就是说,惩罚会减少以后再次发生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3)人们在行为结果既无奖励又无惩罚之后,最终会停止这种行为,即得到中性结果的行为将迟早会消失. (4)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人们进行的每一行为之后立即给予强化,这样会使人们的行为得到巩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受刺激的一种反应.行为是由内部强化物引起的,在行为结果之后如果马上跟随一个反应,则会提高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它忽略了情感,态度,期望等会对行为产生影响的认知变量. 强化的具体方式: (1)正强化:行为会伴有某种有利结果,如提薪、奖金、晋升、表扬、进修.(2)负强化:行为后不再伴有不利结果,是一种事前行为,如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