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ZS133 | 2012-12-10 |
5 ]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 同进行知识探究的主要场所, 不论传统的教学观还 是现代教学观, 师生互动都是课堂参与的前提, 随着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教学媒体的科技化, 课堂的规 模不断扩大, 学生课堂参与的传统观念也受到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 研究生课堂参与问题也需要在实践 上进行再认识.既然 课堂 能够被认定为一种社会 互动系统, 那么参照社会学的解释框架分析研究生 课堂上的参与行为也就具有适切性.马克斯?韦伯 指出个体的社会行为由下列情况来决定: 目的合乎 理性的, 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 的期待, 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
条件'
或者作为'
手段'
,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 果的目的;
价值合乎理性的, 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 特定举止― ― ―伦理的、 美学的、 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 阐释的― ― ―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碎信仰, 不管是 否取得成就;
情绪的, 尤其是情感的, 即由现时的情 绪或感情状况;
传统的, 由约定俗成的习惯 [
6 ] .从 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经历、 学术要求及大学对研究生 的管理等方面来看, 他们与本科生相比有诸多不同, 主要的差异是研究生 社会属性 的增加, 更趋近于 社会人 的个体角色.从教学社会学角度, 吴康宁 指出课堂中不仅存在着 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 而且 大量存在 着 主动 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的 边际人 [ 7] .而清华大学史静寰等人使用NSSEGChina调查工具发现, 清华学生自我报告从未在课堂上发 言或参与讨论的学生比例为3 3. 6%, 而在美国同类 院校该比例仅为5%, 进而提出 一个沉默的课堂要 么是学生身在心不在, 要么是学生所做的只是对老 师所讲的知识进行默会理解 [ 8] .而吕林海、 张红霞 使用S E RU 问卷对全球1 2所研究型大学进行比较 也发现, 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参与呈现出 在课堂讨论 上较为保守, 师生互动明显不足, 在学业学习习惯的 遵守上表现较好, 课堂学习时间投入较多, 课外学习 时间投入较少, 批判性思维和推理的参与明显较弱 等特点[ 9] .这些调查研究对象虽然不是研究 生群体, 但都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课堂 边际人 的存在. 目前尚缺乏对此问题进一步识别的深入解释, 而专 门关注研究生课堂参与行为的专门研究在理论和实 践上又略显不足.本质上看, 研究生课堂教学参与 是种 学术参与 , 基于学术参与的研究生课堂具有 意义协商的平等性、 学术话语的参与性以及学术理 性的批判性特征[
1 0] .因此, 研究生课堂教学参与不 同于本科生的课堂学习参与,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研 究生课堂教学参与活动对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编码过程 社会学是一种学科化的眼光, 既考察我们在生 活中的应对之 道 , 也在一张超出直接经验的 地图 上将这些细节逐一定位 [
1 1] .课堂中 边际人 是客观排斥的结果还是个体的主观应对策略, 这需 要从现实归纳和理论演绎的角度综合分析研究生课 堂参与行为, 既要找到研究生课堂行为( 参与和不参 与) 的现实因素, 还要用社会学的眼光对研究生的课 堂行为进行理性探索.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聚焦两 个主要问题: 支配研究生课堂参与的主要价值观念 是什么? 影响研究生课堂行为的个体因素和群体因 素有哪些? 从个体属性看, 研究生是大学生更是 社会人 .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作为高等教 育阶段的研究生群体, 其中部分学生已经参加工作, 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 对知识的追求也有着不同于 本科生的价值导向.所以, 本研究在抽样过程中充 分考虑到样本特殊类属, 在进行抽样访谈中兼顾理 论需要和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