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怪只怪这光太美 | 2013-04-07 |
也乎大哉,独成其天 性修反 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 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 谓玄德,同乎大顺 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 用之 …… 无论是河伯的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井蛙的 擅一壑之水,而跨删 ,还是 尧的美政甚至是神仙 泠然善也 的享受, 《庄子》都要将 美 引向 大 .此处所谓大, 在《庄子》中不是指具体、有形的大,而是指 其大无外 的无形与无限之大.《庄子》中的 无何有之乡 无有 无 ,都不是指一无所 有,而是突出无限的无形特点. 有人可能会问:《庄子》 中为什么会说 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
动不为 利,不贱门隶;
货财弗争,不多辞让;
事焉不 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
行殊乎俗,不 多辟异;
为在从众,不贱佞谄 呢?难道是在 否定 仁恩 动不为利 辞让 食乎力 行 殊乎俗 为在从众 ,而肯定 害人 为利 争 借人 辟异 佞谄 ? 实际上, 这是在强调 仁恩 动不为 利 辞让 食乎力 行殊乎俗 为在从 众 都是 美则美矣, 而未大也 , 多 与 贱 这样的主观取舍会对旧有的具体之 美 产生依赖而不能促使 美 的继续生 成.《庄子》 之所以强调 无名 无功 无己 和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 ,之所以反对 饰知以矜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 月而行也 非其所不善 和 是其所是 ,都 是源于克服旧美之局限性、 不断创造新美 的核心主张. 总之,《庄子》强调 合内外之道 ,把内 圣(立德明道)与外王(应物而不穷)结合起 来,把 治其内 与 治其外 、 养其内 与 养 其外 结合起来.可以说,通过 合内外之 道 ,《庄子》 很好地回答了如何最大程度实 现自由的问题: 一方面, 把循道而行内化为人的主观 目的、把道的客观规律内化为人的主观标 准.一言以蔽之,对外在于人的 必然 ,人 最大的自由是安于必然,不受负面情绪的 支配. 另一方面,人在主观上要不把具体之美 的局限性视为 必然 而受其支配,要主动超 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 促成美的无限生成. 可以说,通过 合内外之道 ,《庄子》很好地 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少些执念与依赖 《红楼梦》中,最看重的价值也是自由. 如果不是自由的象征,宝玉厌弃八股时 文,在女儿国中 厮混 ,在大观园中游逛, 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 又最厌峨冠礼 服贺吊往还等事 以及 无事忙 不中用 闲消日月 ……这些就都可以说是纨绔 子弟典型的 荒于嬉 生活;
如果不是对自 由的看重,宝姐姐就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 淑女,而不是有着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 真 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之憾的立体人物 了;
如果不是对自由的强调,湘云身上所体现 出的魏晋风度也会大大消减 是真名士自风 流 的魅力…… 不过,《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形 象能够承载 合内外之道 的高妙境界.这种境 界是在整体象征世界中体现出来的. 《红楼梦》中 大观园 的命名即使不是有 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 美则美矣,而未 大也 之大观视域深切体会的一种无意流露;
茫茫大士 渺渺真人 贯穿全书始终,可理解 为以时空之无限突破拘于虚、 笃于时的遮蔽;
甄士隐、宝黛等人对功名富贵的疏离,可视为 对束于教、囿于物、拘于俗的超越. 《葬花词》当然不能深刻体现哲人之思, 却以诗性智慧描述了一种极为大观的视域: 诗中的花不是园林之花,甚至不是大自然中 的花, 而是向无限飘飞的花―― ― 花谢花飞 花满天 随花飞到天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