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过于眷恋 2013-10-25
959 收稿日期: 2016-01-22 修回日期: 2016-04-29 * 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4 年-2016 年) 重大项目 (ZY3-CCCX-1-1015) : 中西医汇通传承研 究基地建设项目, 负责人: 李文伟.

** 通讯作者: 李文伟,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神经变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药效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方 法学问题. 脏腑概念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石.直至今 日, 中医脏腑概念的确切指代仍然存在争议, 制约了 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说, 这种争议是与西 方解剖学的观念传入后, 两种认识相互碰撞分不开 的.不能否认, 记载在医学典籍上的脏腑有充分的 解剖学依据, 以历史的语境分析, 明末清初之前中国 人所说的五脏六腑, 应当就是解剖学意义的脏器 (其 详细论证已经发表在 《中华医史杂志》上[1] , 有兴趣 的同道可以参考, 本文不再赘述) .但也应当承认, 古人在论述脏腑的作用和地位时, 很多情况下脱离 了具体的解剖学实体, 脏腑名称被虚化为 气化 功 能的载体, 形成了当代我们所见到的中医脏腑概念 的 功能化 现象.本文尝试分析这种现象的源头, 以期初步揭示脏腑概念从解剖学实体转化为生理功 能系统的成因. 1? 上古文化对原始脏腑概念塑造的影响 目前我们所推崇的脏腑学说的理论框架是由 《内经》奠定的.很多学者注意到, 《内经》的思想 脉络与刘安组织撰写的《淮南子》大致相同, 再加 上如此煌煌巨著在《史记》上没有记载, 而刘向编 次的 《七略》 却有记载, 似可以推断出 《内经》 与 《淮 南子》大约出自同一时代 [2-4] .因此, 考察先秦到 西汉的文献, 可以大致把握脏腑学说雏形的产生 脉络.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上有很多解 剖学知识的记载, 但多为体表可识别的结构, 如首、 面、 臀、 膝等, 需要剖开才能认识的结构则只占极少 数, 例如: 心.这提示在殷商时期, 人们对体内脏器 的认识还十分浅显, 更不可能产生脏腑与古代学说 脏腑概念从解剖学实体转化为 生理功能系统 的成因* 项忆瑾

1 , 李文伟

1 ** , 黄建华

2 , 厉天瑜

1 , 鲍旭霞

1 (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上海? 200032;

2.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上海? 20004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自先秦迄于民国初年的关于脏腑概念演变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 以期揭示脏腑概 念从解剖学实体转化为生理功能系统的时间节点和成因, 为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提供研究的切入点.分析结 果表明: 上古文化学说对原始脏腑概念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原始脏腑概念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脱离解 剖学实体, 金、 元后中医脏腑理论的体系已经形成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 导致脏腑理论的新学说可以不依 赖解剖学实体加以引申, 从而几乎完全与解剖学实体游离.在上个世纪

20 年代的中西医大论争中, 恽铁樵 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 气化脏腑 的概念, 才从形式上完成了脏腑概念从解剖学实体向生理功能系统的 转化, 这种转化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脏腑学说 上古学说 解剖学实体 功能系统 doi: 10.11842/wst.2016.06.003 中图分类号: R223 文献标识码: A

960 的有效结合 (这一时期, 诸如阴阳五行学说也未形 成) . 《周礼 ・ 天官冢宰 ・ 医师》 则已经提到 九藏 的 概念, 没有提到具体的内容;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