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 2014-08-11 |
2010 年12 月目录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害 1.
1 洪涝灾害 1.2 地震 1.3 旱灾 1.4 台风 1.5 雨雪冰冻灾害 1.6 泥石流
2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2.1 灾前准备和保障 2.2 灾害期间卫生应急 2.2.1 洪涝灾害 2.2.2 地震 2.2.3 旱灾 2.2.4 台风 2.2.5 雨雪冰冻灾害 2.2.6 泥石流灾害 2.3 灾后恢复重建阶段 2.3.1 总结与评估 2.3.2 恢复重建 附件
1 自然灾害快速评估技术方案 附件
2 自然灾害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技术方案 附件
3 自然灾害营养与食品卫生技术方案 附件
4 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及饮水卫生技术方案 附件
5 自然灾害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方案 附件
6 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技术方案 附件
7 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方案 附件
8 自然灾害其它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控技术方案 附件
9 自然灾害预防接种技术方案 附件
10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物资调配与管理 附件
11 自然灾害灾区临时安置点卫生指南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 少灾区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全国自然 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和《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等规 定,制定本工作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洪涝、地震、 台风、干旱、雨雪冰冻和泥石流等主要自然灾害.
1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害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经济损失大,严重危及 人民群众健康及生命安全. 1.1 洪涝灾害 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很多,降雨过度,地势低洼,堤坝等水利设施溃决 等,都可以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降雨积累过程,可以在 一天或数周内形成,为预警和应对留下空间,但是堤坝溃决造成的洪涝灾害可 以突然发生,往往难以做到预警.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容易发 生的地区主要在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除了黄河凌汛发生在冬春季外, 主要发生在降雨集中的梅雨季节和夏季.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 员伤亡.洪涝灾害造成基础设施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人口大量迁移及灾 民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能增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引起相应的公共 卫生问题. 1.1.1 安全饮用水短缺 洪灾易引起饮用水水源污染,造成供水系统的损毁,从而导致灾民的饮用 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短期内得不到保障,造成灾区水源性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风 险增加,如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甲肝等. 1.1.2 环境破坏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居民被迫离开原居住地;
各种 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改变和栖息地变迁,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 态平衡.洪水淹没厕所、粪池、下水道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腐败,蚊蝇 等各种媒介孳生,生活和居住环境恶化. 1.1.3 食物安全难以保障 当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洪涝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安全问题难以 避免.水灾常伴随阴雨天气,加之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 下储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 道传染病流行. 1.1.4 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化 洪灾发生后,大量群众会被临时安置在各安置点,居住环境拥挤,人群密 切接触的机会增加,从而造成直接接触传播与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生风 险加大,如麻疹、流感、肺结核、脑膜炎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灾民临时居 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着凉易感冒,年老体弱、 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1.1.5 人群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增多 洪灾可能造成动物和病媒生物栖息环境的变化,抢险救灾以及人群的转移 安置会导致暴露于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媒介生物的机会增加.当缺乏有效 控制措施时,会导致蚊蝇大量孳生,使得经蚊、蜱传播的传染病发病风险上 升,如疟疾、乙脑、钩体病等. 1.1.6 人群抵抗力降低 洪涝灾害后,由于食品供应的困难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人群尤其是婴幼 儿、孕妇和老人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加上身体和精神的创伤,造成人群免疫力 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特别是可造成条件致病菌感染或慢性感染者急性发 作,这些人群患病后一般症状较重,增加了治疗难度. 1.1.7 人口流动加大 灾区群众的流动性增大,会导致人群中免疫状态的改变,甚至于免疫屏障 的受损,使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风险增大.另外,大量救援人员进入灾区,一 方面可能将灾区没有或较少见的新的病原体带入灾区,增加这些疾病流行的风 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