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 2019-08-01 |
由此可见 爷爷对孙子的期望. 从爷爷开始走入清华, 我家几代人承清华之泽,终于从农村走入 城市, 满身的煤烟味淡去, 增添了几缕书香. 这百余年中,我的家史也是很多人生活历 程的写照吧.我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 成长也须臾没有离开过清华校园. 1917:爷爷成为清华学校的员工 爷爷的原籍是河北省大兴县采育镇在 城营村,1952 年全国行政区划归北京市. 爷爷出生于
1893 年,家境极为贫寒.虽说 是家中的独子,可没有念过一天书.家中 没有土地可种,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 外面打工, 职业是摇煤球, 帮人家打短工, 换些粮食.爷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地在外漂泊了十几年,汗没少出,累没 少受,但家中依然是贫困如洗,地还是没 有一垄,只有两间半又低又矮的土坯房. 在又黑又累的摇煤中无意间听工友们说, 北京西郊的清华学校招锅炉工.于是爷爷 就只身一人前往清华学校. 这一年是
1917 年,当时爷爷
23 岁. 正是凭着年轻力壮、诚实、肯干,技术好, 还真在清华学校立住了脚,那时的烧锅炉 全部是体力劳动.每年的
11 月15 日开始 至来年
3 月15 日整整四个月的供暖期,爷 爷同自己的工友们两个人抬一个大筐,这 个筐能盛煤
200 多斤,全凭肩膀把煤抬到 锅炉前,然后用铁锨根据火候一铲一铲地 扔到锅炉里.煤烧透后变成的煤渣再装进 大筐,一筐一筐地抬出去.一天下来浑身 上下全是煤灰,眉毛上、胡子上、鼻孔里、 耳朵眼儿里,甚至嘴里全是煤灰.其他的 时间相对固定在一个锅炉房,专职烧小茶 炉.总之,一年四季爷爷就是跟锅炉、煤、 水打交道.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清华大学 被迫南迁.爷爷也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民族 气节,爷爷和奶奶带着爸爸回原籍种地, 因为爷爷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不给日 本人干活!这是爷爷曾经不止一次对我讲 过的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也表达了他离开 清华大学
8 年的原因.正是这发自内心的 信念支撑着他的行为.爷爷回到原籍后的 第二年,翻建了原来的两间半土坯房,盖 成了灰砖到顶的砖房.房顶也不再是花秸 清华之泽 绵绵百年 陈书祥 解放初期的陈仲芳老先生154 泥,染成了青灰顶,又置了十几亩土地. 清华让爷爷从一个穷困没有土地的无 产者变得日子殷实了.这竟也是埋下爸爸 惨剧的一个重要诱因.当时,爷爷在爸爸 的身上继续下功夫,还是让他上学念书.
1946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 又重新迁回北京.这一年的冬季,爷爷也 奉召再一次返回清华园,重新做锅炉工. 爷爷长期在清华大学工作,虽说只是 一名普通工人,但在校园内科学文化氛围 的熏陶下,总希望自己的儿孙辈们也能成 为一个文化人.
1951 年暑假,爷爷只把我一个人从原 籍带到清华大学, 报名上清华附小一年级. 我们在前门老火车站下的车, 刚一出站台, 天上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爷爷怕我被雨淋 着,雇了一辆三轮车,一直到了清华园. 在我上小学念书的最初几年,爷爷虽 然不识字,但每晚必定在我旁边看我的作 业,不看别的,只看 √ 和 * . √ 多爷爷就高兴,还会说几句鼓励的话.什 么再努力呀!要听老师的话呀!等等,脸 上一定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作业上有 * , 爷爷一定会不高兴,但从来不会打我,会 说以后可不能再有 * 啦!几乎每天晚 上都会督促我做作业,坐在床边看着我把 作业做完. 1952:爷爷把家搬入清华园
1952 年夏,清华大学分给爷爷三区
50 号两间平房,从此结束了爷爷和我都吃住 在锅炉房的游击生活,总算有了一个家. 这一年的冬天,爷爷把奶奶、爸爸、妈妈 也一起接来,三代人同住三区
50 号,从此 在清华园扎了根. 我是
1951 年9月1日上的清华附小, 开始我在班上并不起眼,刚从农村来,同 其他同学比显得土里土气的.三年级时, 我被选为中队长, 左胳膊上戴着 两道杠 , 可神气了.我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后 被批准直接保送清华附中. 清华园给了我无忧无虑的儿时生活. 孩童时期,清华园对我就是一个广阔的天 地,几乎无所不去,无处不钻.如上树摘 桑椹,摘海棠,打核桃,上房掏鸟窝,用 弹弓打鸟,下河摸鱼,为了拍三角可以跑 遍清华园各个楼捡烟盒,用来叠三角,为 了玩撬棍也会跑遍清华园大小道路捡冰棍 棍儿. 1957:我在清华附中读初中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爷爷到了退休 年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退休人 员,当时清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退 休人员都要搬出现有住宅,到校外去租房 住.终于有一天,爷爷对他们大声嚷道: 我搬!我明天就搬!我离开清华,我让我 儿子也离开清华!接着又指指我,摸摸我 的头,并把我拉到他身边,当着房管科的 人员又大声说道:这是我的大孙子,总有 一天他会回到清华大学的.可见爷爷嘴虽 然很硬,但内心对清华有一种割舍不断的 亲情.当时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心里 也暗暗下决心, 长大后一定要留在清华园. 不久我家仅凭人抬肩扛把家搬到了当时蓝 旗营
108 号.
1957 年9月1日我上了清华附中,校 址就在现在的附小.当时附中、附小都在 一个地方,附小在后面的平房,附中在前 面的两座二层小楼.我们这年级共有四个
155 班,分甲、乙、丙、丁,我是丁班的.我 今天仍记得我们这个班共有
54 个人,我的 学号是初 57446.校长是孔祥瑛老师,第 一任班主任是王蒂鲜,那时的初中生 活真是丰富多彩,一些人、一些事至今仍 记忆犹新. 开学之后要交各种费用,学费是最大 的一笔.我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找到了 校长办公室,敲开门,只见校长孔祥瑛老 师微笑着, 叫我坐下, 轻声地问我什么事? 我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把家中的情况说 了,孔校长又微笑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免 你的学杂费.只见她拿起桌旁的笔和纸, 写道: 郑德漪老师:陈书祥家庭生活困难, 同意免除学杂费.请办.祥瑛 1957.8.31
1958 年的暑假,我们班在大学生辅导 员的组织和策划下开展真正的夏令营活动. 当时借来了两顶帐篷,又从大学食堂借来 了两口大锅,带上其他的锅碗瓢勺等,全 班同学硬是通过肩背、背扛,又带着米、 面、油、盐、酱、醋,一路上大家又说又笑, 走到了夏令营的目的地――香山脚下一个 半山腰的地方.白天我们满山遍野地去抓 蜻蜓,逮蝴蝶;
中午和晚上,我们用捡来 的柴火烧水做饭, 有时捞米饭, 有时做烙饼, 有时抻面条,我们还包了两顿饺子.虽然 没有什么色香味的讲究,但每个人都吃得 津津有味.晚上男女生分别住在两个帐篷 里. 夜间我们还排了值班的, 负责站岗放哨, 在帐篷附近巡逻.这次夏令营一共十天, 我们团结得就像一个人一样,无论学校搞 什么样的评比和竞赛,我们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