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黎文定 | 2017-09-24 |
90 年代初,有几个胆子大的外出淘金.到了
90 年代中期,公路修了后,小村并入了外面 的世界. 小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流纵横,特别 是流淌在村里的那条大河,像巨蟒一样卧着, 把村子分割成南北两块.大河的中游段是小村 的心脏部位,鳞次栉比的黑瓦屋坐落河两岸, 以此形成了一个贸易中心.在交通工具简陋、 公路不通的年代,水运是最好的运输方式,故而,以大河为中心,形成了方圆数十公里最有 名的集市交易区.每逢农历
三、
六、九集市 日,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小商贩把这块地方围 得水泄不通,以先占的方式,把摊位设在最佳 位置,再往四周逐步蔓延.我喜欢赶集,尽管 我的口袋不允许我滋生任性购买的脾气,但我 享受那片热闹,即便是讨价还价声、小贩吆喝 声、鸡鸭猪叫声,我都觉得很特别,像是架子 鼓击打出的令人心绪澎湃的声音,也许这便是 所谓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那时的娱乐节目有限,看电影、赶庙会、 逛集市都算是大型活动,让我翘首期盼.特别 是庙会,俗称做戏,一年就只在农历四月廿三 开始,持续五天,因此显得弥足珍贵,错过了 就要等来年,这感觉倒与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 会有异曲同工之处.庙会非常隆重,十里八村 就我们村有座像样的戏台子,还有那足够宽敞 的观众席,单凭这个硬件设施,就不可能让它 马马虎虎走过场.至于放电影,一年下来也有 数次,尽管人头攒动,但是受门票限制,其影 响力还是无法与庙会相提并论.于我而言,不 管是国粹还是文艺,真正令我流连忘返的是设 在外面的小摊子,有馄饨、泡虾、棉花糖、棒 冰等. 小村地处长三角,四季分明.最美的季节 莫过于春天,在绿色的世界里点缀着数不胜数 的花朵,各种动物陆续活跃起来,不管是天上 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河里游的,无不彰显充 沛的生命力.进入了夏天,人也不会觉得特别 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海面上突入的季 风会横扫小村,自然调节了温度.硕果累累的 秋天,就在房前屋后的橘树上,在金灿灿的田 野上,在挂满篱笆的绿藤上,显示了它的仁 慈,展示出它的丰盛.寒风凛冽的冬天,小村 归于清寂之中,一场鹅毛大雪后,所有的痕迹 都会被抹掉,静待来年春暖花开.就算大雪倾 覆,就算天寒地冻,我也期盼,毕竟离春节不 远了. 于我而言,每个季节都有无尽的乐趣.我 尤其喜欢夏天,感觉可以玩得更尽兴,这在一 定程度上离不开村里的一座古建筑.它是一财 主的住处,颇具规模.整座建筑矗立在大河以 南,临水修建,周围有堵数米高的花岗石围 墙,围墙呈长方形,朝南开一台门,布满浮 雕.跨入台门是一块细长的空地,四角有坛, 鲜花簇拥.空地前面是一排飞檐雕刻的青砖瓦 屋,上两个石阶,穿过三米长的廊坊,是另一 块矩形空地,比前面大数倍,青石板铺面,幽 暗发亮,两旁是整齐的青砖瓦屋,上下两层, 格式统一,一楼青砖结构,二楼木质框架,重 檐歇顶,镂空雕刻.过青石大院,再上一个台 阶,就是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那是一座宽敞 气派的厅堂,圆木大柱,雕龙刻凤,石座卷 顶.厅堂有个阁楼,供奉先祖牌位.穿过大 堂,便是后院,布局跟前院相差无几,青砖碧 瓦,飞檐挑顶.空地两旁各有一处侧院,不少 厢房.再往后,通过长廊又是一块空地,四周 建有厢房,只是已经倒塌,剩下了房子的础 石,其左右各有一条青石路,往左是几间残破 的小房子,往右数步,有一道拱门,里面是一 块六十平方米的小院子,四周全是青砖瓦屋. 这座老宅结构复杂、院子宽阔,成了我们 儿时玩耍的最佳场.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打 玻璃球……老宅里每天都会充满孩子的欢笑 声. 以前,我一直忽略了它的历史意义,直到 最近看了相关文献资料,才知道它的地位不同 凡响.这是一座典型的四透十二明堂建筑,始 建于清道光年间,房主姓陈,一方巨贾.因为 年久失修,保管不善,里面的建筑物几近倒 塌,台门也风化严重,残败不堪,仔细辨认一 番,隐隐约约还能看出门头上的楹联 物华天 宝 四个大字.这座大宅还出了位遐迩闻名的 乡绅――陈莲逊,此人慷慨豁达、赤心报国. 他拥有良田千亩,却多以低于市场价转租于贫 农,遇到特困家庭甚至直接免息.他还积极推 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了生产力.除此,他将原有家塾、书院、学校等合并兼容, 公开招生,不分贵贱,为高龙乡培育了大批知 识型人才.他富而仁义,积极鼓励乡党参军报 国,斥巨资助中国军队抗日.陈莲逊做的善事 义事还有许多,当我了解这段历史后,内心无 比震撼. 当好友把文献发给我时,我打趣 卿乃历 史的留声机,掸去了覆盖在历史上的灰尘,换种 方式让它重播 .台门孤零零的竖立在那儿,历 经百年之后,越显孤独,残破的面貌是否会被修 葺,静待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