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5天午托 2017-10-08
专栏

2 0

1 3 .

5 .

3 1 编辑 / 陈军 设计 / 戴一鸣 生活 哲人言: 回忆似金. 信然! 在 我中年时, 命运让我有机会遇到一 代报人林放先生, 由此留下的一段 回忆实在太珍贵了! 要说这样一位《新民晚报》 的 创办人、 大师级的杂文家, 著名的报 告文学 《延安一月》 作者, 想象中总 该是气概轩昂、 举步不凡的人物, 但 我看到的却只是一位极为平凡、 普 通的老人, 穿一身蓝布中山装, 常脚 蹬布鞋,脸上挂着谦和、愉快的表 情, 透出内心的平静. 这是一位宅心 仁慈善良的、 可以信赖、 让人细细倾 诉的长者. 对! 他一直关怀着百姓冷 暖, 不时仗义执言, 使其 《未晚谈》 等 成为我国杂文的经典;

他以报业伟 绩成为新闻人道德文章的楷模. 在 《新民晚报》 停办阶段, 他从 干校 毕业奉调回沪, 分配到我服 务的出版社, 先在资料室, 后被任 命为副社长、 社长.他将办公桌安 置在我们编辑室靠窗的位置, 这就 使我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他, 感受 了一代报人的风貌. 他确实是一个 平民化的人, 朴质无华, 崇尚简约;

讲话也是细声细气,有商有量, 永 远把你当成一位朋友似的.一天, 来上班了, 说坐

1 5 路公交车上挤 掉了皮夹子, 要借点下班回家的车 钱, 原来他虽为社长, 却一直不肯 用小车 (直至后来当了市政协副主 席,也不用专车) ;

我们还听说

1 9

5 6 年时,单位为了落实知识分 子政策, 曾分配他市区花园住宅一 套, 但他硬是不搬, 把它让给了同 事张林岚 (一张) , 因他舍不得离开 虹口溧阳路瑞康里的叔伯阿姨邻 居们. 张林岚说, 每到夏天乘凉, 他 就光了膀子, 摇把蒲扇, 坐在小板 凳上跟大家拉家常、 说新闻, 而谁 也不把他当做名人. 平时单位用餐, 他还是喜欢食 堂搪瓷碗, 吃好, 用自来水冲洗, 再 用开水烫一下, 算是消毒, 然后放 进写字桌旁小橱,备下顿再用;

中午, 往往摊开一张席子, 席地而卧, 呼呼入睡.他平时读 《人民日报》 、 《参考消息》 、 《文汇读书周报》等, 统由自己花费订阅, 其自律之严格 至此.还有, 他谢绝在家中安装电 话.

1 9

5 8 年1月的一个冬夜, 毛泽 东在杭州汪庄突然想起邀请他和 周谷城、 谈家桢来聊天, 工作人员 电话打到市委统战部, 一时忙坏了 那里的干部, 为了找他不得不打听 住处上门而大费周折. 一天,编辑室几位同事要趁 周日休息去市郊松江游玩, 大家邀 请他一起去, 他欣然答应. 第二天, 拄了拐杖, 还带上干粮和我们一起 出发登上去松江的小火车, 我们玩 了醉白池、 方塔等, 有说有笑, 入晚 才兴尽而归. 他说过 有书赶快读 的话. 知道我常跑书店,就要我代买点 书, 说有一本王利器辑校的 《历代 笑话集》 , 要我看到就代买, 说写文 章可以用得上;

此外, 还代买过些 小人书, 说给妻子翻着解闷.每回 总执意还书钱,说你零花钱不多 的, 不要送我. 不久, 领导上要我编一本 《彩图 俗语辞典》 , 我接受了任务后, 拟出 了词目单, 分头约人编写.想到要 扩大书的影响,就想请他写个序. 这时, 他已回到报社了, 因妻子去 世, 和他女儿住一起, 因挤不下才搬 去吴兴路新家.我和一位女同事一 起去拜访他, 一看, 房间还是石灰 墙、 水泥地, 一点没有装修过, 所用 台灯竟是一个从旧货摊上淘来的 车床上用过的旧车灯.他虽忙于筹 备报纸复刊事务, 还是爽快地应允 了, 不几天, 就交来了稿件, 他说: 俗 语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口头语, 生动、 形象, 生命力强, 又往往具有 俗不 伤雅 的特点, 学习掌握了可以提高 说话、 文章的表达力, 使语言深刻更 有说服力……《彩图俗语辞典》 和 他签赠的《世象杂谈》 、 《未晚谈》 等 成为我藏书中的最爱. 有一天, 他打来了电话, 约我 们几人去晚报新大楼参观, 并借此 机会叙旧云云. 中午, 他和束纫秋、 冯英子等还自摸腰包, 请我们吃了 午饭.这时, 我已在 夜光杯 上不 时发表一些文史小品, 不想, 这些 引起了他的注意.席间, 还勉励我 以后要坚持写写, 说: 编辑写作, 可 以体会作者创作时甘苦…… ! #$ 相忆总无穷 %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